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陰詳解
一、經脈概念
厥陰為十二經脈之一,屬陰經之末,象徵陰氣發展至極而向陽轉化的關鍵階段。其涵蓋範圍可分三類:
- 足厥陰肝經:主司肝臟機能,循行於下肢內側,上絡陰器,屬肝絡膽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提及「寒氣客於厥陰之脈」,王冰註明此即肝脈,反映其與肝氣疏泄、藏血功能密切相關。
- 手厥陰心包經:又稱「心主之脈」,張誌聰於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註解中強調其為「心主包絡」,主護心臟,調節情志與血脈運行。
- 手足厥陰合稱:二者共構陰氣轉陽的樞紐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,厥陰經氣異常可致「真虛痛心,厥氣留薄」,引發氣機逆亂、虛性疼痛等證。
二、時令與陰陽消長
《靈樞·陰陽係日月》以十二月配屬六經,提出「兩陰交盡」為厥陰的特性:
- 九、十月(戌、亥月):位於少陰(七、八月)與太陰(十一、十二月)之間,象徵陰氣交會將盡,陽氣初萌之際。此時自然界陰陽之氣相搏,人體易現肝氣不舒、風木內動之候。
三、六氣之厥陰風木
在五運六氣理論中,厥陰對應「風木」之氣,主司己亥之年與初之氣(大寒至春分前):
- 生理特性:風性主動,木主生發,厥陰風木正常則氣機條達,促進肝血疏布與筋脈柔潤。
- 病理影響:若風木過亢,易致肝陽上亢、眩暈抽搐;風木不及則見肝鬱氣滯、筋脈拘急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言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即闡明厥陰風木失調之病機。
四、厥陰病證與治法
《傷寒論》專立「厥陰病」篇,描述陰盡陽生階段的複雜病態:
- 寒熱錯雜:如「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」者,屬上熱下寒,方選烏梅丸調和陰陽。
- 厥熱勝復:四肢厥冷與發熱交替出現,反映正邪交爭,需辨寒熱比重以定溫清之法。
- 血分病變:肝藏血功能失常可致婦人經閉、崩漏,或男子疝氣,當以當歸四逆湯類方溫通肝脈。
五、經絡與臟腑關聯
厥陰經脈內繫肝與心包,故其病理常影響:
- 肝系統:包括情緒調節(鬱怒)、目疾(乾澀、視物不明)、筋腱(攣急、痿軟)。
- 心包系統:涉及神志(譫語、昏蒙)、血脈(胸痹、心悸)。臨床針灸常取太衝、內關等穴,以調暢厥陰氣血。
附:古籍考據
- 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:「一陰至絕,作朔晦。」指出厥陰為陰經之終始,猶如月之晦朔轉換。
- 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強調厥陰為「陰之絕陽」,提示其具陰中含陽、動靜相兼的特質。
綜言之,厥陰在中醫理論中兼具時空、經絡、氣化之多維意涵,既是生理上陰陽轉化的樞機,亦是病理上寒熱虛實交錯的關鍵領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