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茶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茶劑
茶劑為中醫方劑學中常見的藥物劑型之一,其特點是將藥材粗粉與少量茶葉及粘合劑混合,壓製成小方塊或餅狀,便於保存與攜帶。使用時,取適量茶劑搗碎,置於有蓋茶杯中,以沸水沖泡,代茶飲用。此劑型起源於民間,結合了茶飲的便利性與中藥的療效,廣泛應用於日常保健與疾病防治。
組成與製法
茶劑的配方多選用性質平和、氣味清香之藥材,如紫蘇、陳皮、藿香等,並常配伍綠茶或紅茶以調和藥性。製作時,先將藥材研磨成粗粉,再與茶葉混合,加入蜂蜜、米糊等粘合劑,壓製成型後陰乾。部分茶劑會添加芳香類藥物,如薄荷、香薷,以增強解表化濕之效。
功效與應用
茶劑的治療範圍廣泛,主要針對外感病、脾胃不和及暑濕證等。其作用機理在於透過沸水浸泡,使藥物有效成分緩緩釋出,達到溫和調理的效果。例如:
- 午時茶:由蒼朮、柴胡、防風等組成,功擅解表化濕,多用於風寒夾濕所致的感冒。
- 甘和茶:以黃芩、葛根、甘草為主,清熱生津,適用於暑熱傷津之口渴煩悶。
- 感冒茶:常含荊芥、防風等,專治風寒初起,頭痛鼻塞。
歷史淵源
茶劑的發展與唐宋時期的「藥茶」文化密切相關。唐代《食療本草》已記載以茶入藥的方例,至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更系統化整理多種茶劑配方。明清時期,茶劑因應民間需求,逐漸分化出針對不同證型的專方,並融入地方特色,如廣東的「涼茶」即屬此類演變。
現代應用
當代中醫仍重視茶劑的便利性,尤其適用於輕症或慢性病的調理。其劑型改良後,亦出現袋泡茶、顆粒茶等形式,但傳統塊狀茶劑因保留藥材原貌,仍被視為具代表性的中醫藥劑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