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陽獨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陽獨行

「厥陽獨行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》。「厥」在此指氣機逆亂、失於調和,而「獨行」則強調陽氣失去陰分之制約,孤陽上亢,獨行於上。此病機核心在於陰陽失衡,陽氣偏盛,陰不斂陽,導致虛陽浮越或肝陽暴亢之證。

病機與表現

  1. 陽亢陰虧
    陽氣過盛,陰液不足,無法涵養陽氣,致使陽氣上衝。此類證候常見於肝陽上亢或陰虛火旺之體質,患者多見面赤顴紅、頭暈目眩、耳鳴如潮、煩躁易怒等症。
  2. 氣逆失調
    陽氣上逆,擾動清竅,輕則頭痛失眠,重則氣血並走於上,引發昏僕、肢冷等厥逆之象,類似現代醫學所稱「高血壓危象」或「中風先兆」。
  3. 脈象與舌象
    脈多弦數或弦硬,舌質紅絳少津,若陰虛甚者,可見舌體瘦薄而乾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肝陽上亢
    肝腎陰虛,陽無所制,陽氣化風上擾,症見頭脹痛、肢麻震顫,甚則猝然昏倒,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言「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」。
  • 陰虛陽浮
    常見於久病耗陰或年老體衰者,虛陽外越,可見顴紅如妝、汗出黏冷(戴陽證),屬真寒假熱之危候。

古籍論述

《金匱要略》以「厥陽獨行」闡明陰陽離決之理,後世醫家如葉天士進一步發展為「陽化內風」理論,強調「肝為剛臟,全賴腎水以涵之」,若水不涵木,則龍雷之火升騰無制。

此概念與《內經》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相呼應,提示過勞、情志過極皆可誘發陽氣亢逆。臨床辨證時,須區分實火(如肝火上炎)與虛陽(如陰虛陽亢),治法迥異,或潛陽熄風,或滋陰涵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