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陽

概念與定義

厥陽,為中醫理論中的特殊病理狀態,主要有以下兩種涵義:

  1. 孤陽上越
    出自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》:「經雲厥陽獨行,何謂也?師曰:此曰有陽無陰,故稱厥陽。」此處「厥」有「獨」、「逆」之意,指陽氣失去陰液的制約而獨亢於上,形成陰陽離決之象。此類病機多見於陰虛陽亢或陽氣暴脫之證,臨床可表現為面赤煩躁、頭暈目眩,甚則突然昏仆等症。
  2. 經穴別名
    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厥陽為「飛揚穴」之別名,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小腿後外側,當外踝後上方七寸處。此穴主治頭痛、目眩、腰腿疼痛等症,具有疏通經絡、清熱散風之效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孤陽上越之病機

厥陽作為病理概念,核心在於「陰陽失衡」。中醫認為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」,若陰液虧虛,無法涵養陽氣,則陽氣失於依附而浮越於上,稱為「陽無所附」。此現象常見於:

  • 肝陽上亢:陰虛不能制陽,肝陽化風上擾,見頭痛、耳鳴。
  • 虛陽外越:久病重病,陽氣衰微而浮散,見額紅如妝、四肢厥冷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與「陽厥」之別:陽厥多指熱極生厥,如《素問·厥論》所述之熱盛陽鬱;而厥陽強調陰虛陽浮。
  • 與「格陽」之聯系:兩者皆屬陰陽離決,但格陽多指陰寒內盛、陽氣外越,厥陽則偏重陰虛陽亢。

臨床表現

孤陽上越者,常見以下證候:

  • 上部熱象:面赤顴紅、頭目脹痛、口乾咽燥。
  • 下部虛寒:足膝冰冷、腰痠乏力。
  • 神志異常:煩躁不寧,甚則突然昏倒(類似「薄厥」)。

經穴「飛揚」的應用

作為厥陽穴(飛揚)的臨床運用,多配合其他穴位治療:

  • 配風池、太陽:緩解風陽上擾之偏頭痛。
  • 配腎俞、太溪:調理腎虛腰痠。
  • 刺灸法:直刺1~1.5寸,可灸,宜用於風寒濕痺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除《金匱要略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提及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,間接描述陽氣亢張之態;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陽無陰則孤,孤則逆亂」,強調陰陽互根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