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心痛

病名溯源

「厥心痛」首見於《靈樞·厥病》,其後歷代醫家多有闡發。《難經·第六十難》進一步提出:「其五臟相干,名厥心痛。」指出五臟病氣上逆犯心而致心痛之病機。楊玄操註解云:「諸經絡皆屬於心,若一經有病,其脈逆行,逆則乘心,乘心則心痛,故曰厥心痛。」強調經脈氣逆上沖為本證關鍵。

病因病機

1. 五臟病氣逆心

五臟功能失調,病氣循經上逆,干擾心主血脈之職。如肝氣鬱結化火、脾虛痰濁上泛、腎陽虛衰陰寒上乘等,皆可導致心脈痹阻而發為厥心痛。

2. 陽虛氣逆

《聖濟總錄·卷五十五》指出:「心為陽中之陽,諸陽之所會合。若諸陽氣虛,少陰之經氣逆,則陽虛而陰厥。」此類患者多因心腎陽虛,陰寒內盛,氣機逆亂,上犯心包而致心痛。

3. 寒熱邪氣干犯

  • 寒邪直中:《醫門法律》強調「中寒發厥而心痛」,寒性收引,凝滯心脈,陽氣被遏,可見手足厥冷、冷汗淋漓等症。
  • 寒包火證:胃有蘊熱複感寒邪,熱鬱於內而寒束於外,症見身熱足冷、額汗出、脈洪大,屬寒熱錯雜之候。

4. 邪犯心包絡

《醫學入門》提出:「內外邪犯心包絡,或他臟邪犯心之支脈。」心包代心受邪,他臟病氣通過經脈聯繫(如足厥陰肝經「上貫膈」、足太陰脾經「注心中」)干擾心脈運行,氣血逆亂則痛極發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心前區或季脅部脹滿刺痛,疼痛可放射至肩背。
  • 陽虛陰厥型:面色青黑,嘔逆,甚則目直視、氣悶欲絕,伴有畏寒肢冷。
  • 寒邪凝滯型:猝然心痛,冷汗出,小便清長,口不渴。
  • 寒包火型:身熱而足冷,額汗如珠,脈洪大而緊。

治法方藥

1. 溫陽散寒

  • 陽虛陰厥:選用《聖濟總錄》高良薑散(高良薑、當歸、肉桂)、吳茱萸丸(吳茱萸、乾薑、人參)溫通心陽。
  • 寒凝心脈:以《醫門法律》術附湯(白朮、附子)、真武湯(附子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)回陽救逆。

2. 調和寒熱

  • 寒包火證:灸太谿、崑崙以引火歸元,內服金鈴子散(金鈴子、延胡索)疏肝泄熱,佐以辛溫散寒之品。

3. 理氣通絡

  • 氣機逆亂:《醫學入門》推薦草荳蔻丸(草蔻、木香、砂仁)、雞舌香散(丁香、沉香)溫通行氣;若兼痰瘀阻絡,可配合神保丸(木香、胡椒、全蝎)溫通化瘀。

鑑別診斷

需與「真心痛」鑑別:厥心痛雖劇,但病位多在心包或他臟干犯;真心痛則為心之本臟受損(如《靈樞》所言「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」),症見胸痛徹背、唇甲青紫、脈微欲絕,屬急危重症。

經絡辨治

《明醫指掌》注重灸法調理,取腎經太谿、膀胱經崑崙,以激發陽氣、調和陰陽。針刺可選內關、膻中、厥陰俞等穴,疏通心脈氣機。

各家論述

  • 張介賓《類經》強調:「厥心痛者,邪氣自腑臟而逆於心也。」主張從臟腑相關論治。
  • 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提出「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」,對痰濁痹阻型厥心痛,主張茯苓、澤瀉等淡滲通陽。

此證病機複雜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經絡臟腑辨證,方能切中病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