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頭痛

厥頭痛為中醫病證名,其名源於《靈樞·厥病》篇。「厥」者,逆亂之意,指經氣上沖、氣機逆亂所引發的頭痛。此類頭痛多因臟腑經絡氣血失調,導致邪氣上擾清竅,或陽氣不降,濁陰上逆所致。臨床表現除頭痛外,常伴隨不同經絡相關的兼症,治療需辨明病位所屬經絡,施以相應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厥頭痛的發生與經氣逆亂密切相關,其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點:

  1. 經氣上逆:手經或足經氣血運行失常,氣機上沖頭部,如肝陽上亢、胃火上炎等。
  2. 氣血失調:氣滯血瘀、痰濁阻絡,導致頭部經脈不通,發為頭痛。
  3. 外邪侵擾: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侵襲經絡,使氣血運行受阻,上犯頭部。

臨床表現與辨經論治

根據《靈樞·厥病》所述,厥頭痛可依其兼症辨別所屬經絡,並採取相應治療:

  1. 足陽明、太陰經逆亂

    • 主症:頭痛伴面部浮腫、心煩不安。
    • 治法:取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穴位調理,如刺足三里、三陰交等。
  2. 足厥陰經逆亂

    • 主症:頭部脈絡疼痛,情緒悲傷易哭,頭部動脈搏動明顯。
    • 治法:先刺頭部瘀血處放血,再調足厥陰肝經,如太衝穴。
  3. 手少陰、足少陰經逆亂

    • 主症:頭部沉重疼痛,神志恍惚。
    • 治法:先瀉頭部五行穴(如百會、四神聰等),再取手少陰心經(如神門)、足少陰腎經(如湧泉)。
  4. 足太陰經逆亂

    • 主症:頭痛伴健忘,按壓無明顯痛點。
    • 治法:先刺頭面左右動脈(如太陽穴),後調足太陰脾經(如公孫)。
  5. 足太陽經逆亂

    • 主症:頭痛始於項部,並牽連腰脊。
    • 治法:先取天柱穴,後調足太陽膀胱經(如崑崙)。
  6. 足少陽經逆亂

    • 主症:頭痛劇烈,耳前後脈搏充盈且有熱感。
    • 治法:先刺耳周瘀血處放血,後取足少陽膽經(如陽陵泉)。

後世發展

《內經》以降,醫家多採針藥並用之法治療厥頭痛,如:

  • 針灸:依經絡辨證取穴,結合瀉法或補法。
  • 中藥:依證型選方,如肝陽上亢用天麻鉤藤飲,痰濁上擾用半夏白朮天麻湯,氣血瘀滯用通竅活血湯等。

厥頭痛與一般頭痛不同,其關鍵在於經氣逆亂,故治療時需注重調理氣機,使陰陽平衡,經絡通暢。相關證型可參見頭痛厥冷頭痛等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