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深熱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深熱深
證名,出自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,為熱厥證之一種,指熱邪深伏於內,導致陽氣鬱遏不能外達,表現為手足厥冷程度與內熱深淺相應之病證。張仲景於原文中明確指出:「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,必發熱,前熱者,後必厥,厥深者,熱亦深;厥微者,熱亦微。」此段論述揭示熱厥之關鍵病機——熱邪內伏愈甚,則陽氣鬱滯愈重,四肢厥冷之症狀亦愈加明顯。
病機與表現
此證成因多為外感熱病過程中,陽熱之邪內陷,鬱閉於裏,阻滯氣機,使陽氣不能布達四末,故見手足厥冷。其特點在於「厥」與「熱」呈正相關:
- 厥深熱深:若熱邪深伏於臟腑(如陽明腑實),則陽氣鬱遏嚴重,手足厥冷程度較甚,並伴高熱、煩渴、腹滿硬痛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燥等裏熱熾盛之象。
- 厥微熱微:若熱邪較輕淺,陽氣鬱滯較輕,則手足厥冷較微,熱勢亦較緩。
成無己於《註解傷寒論》進一步闡釋:「前厥後發熱者,寒極生熱也;前熱後厥者,陽氣內陷也。厥深熱深,厥微熱微,隨陽氣陷之深淺也。」強調此證與陽氣內陷之深度密切相關,熱邪鬱閉愈深,陽氣受阻愈甚,厥冷與內熱之程度亦隨之加重。
治法與方藥
此證屬裏熱實證,治當以清泄裏熱、透達陽氣為主,具體治法包括:
- 清法:適用於熱邪鬱伏氣分或營血分,可選用白虎湯、清營湯等,清解透熱。
- 下法:若熱結陽明腑實,見腹滿便閉、脈沉實者,當急下存陰,方如大承氣湯,通腑泄熱以暢達陽氣。
鑒別要點
需與寒厥鑑別:寒厥因陽氣衰微,四肢厥冷伴畏寒蜷臥、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等虛寒之象;而熱厥雖手足冷,但胸腹灼熱,並見口渴、尿赤、舌紅等熱證,二者病性迥異。
相關條目
- 熱厥:泛指因熱邪內鬱所致之厥證,除「厥深熱深」外,亦包括熱邪輕淺之厥微熱微證。
- 陽鬱證:廣義上涵蓋因氣滯、痰濕、瘀血等阻滯導致陽氣不達之四肢逆冷,與熱厥機理有相通之處。
此證體現中醫「真熱假寒」之辨證思維,臨床須透過表象(四肢厥冷)洞察本質(裏熱熾盛)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