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疝
病名出處
厥疝之名首見於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,屬寒疝之一類,其病機與寒邪內積、氣機逆亂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厥疝多因脾陽虛弱,寒濕內生,或外感寒邪直中腹中,致使寒凝氣滯,氣血運行不暢。寒性收引,故發為絞痛;寒邪上逆,則見脘腹冷痛、嘔吐涎沫。此外,肝氣橫逆犯脾,形成「脾受肝克」之證,進一步加劇氣機上逆,表現為四肢厥冷、脈象虛大等陽氣不達四末之候。
臨床表現
- 腹痛:臍周絞痛,痛勢急迫,遇寒加劇。
- 胃脘不適:脘腹冷痛,伴有噁心、嘔吐清冷涎沫。
- 四肢厥逆:手足冰冷,甚則寒戰,反映陽氣衰微。
- 脈象:多見虛大或沉緊,提示寒盛陽虛。
治法與方藥
- 溫裡散寒:以《類證治裁》所載當歸四逆湯為主方,溫經通脈,散寒止痛;若肝寒犯胃,可選吳茱萸湯暖肝降逆。
- 調和肝脾:若屬肝氣犯脾,方用《衛生寶鑑》苦楝湯疏肝理氣,佐以當歸、乾薑溫中健脾。
- 加減運用:寒甚者加附子、肉桂;氣滯明顯者配伍木香、砂仁行氣止痛。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厥疝屬「陰寒內結」,強調溫補脾腎之陽;《景岳全書》則歸納此證多因「元陽不足」,治法當以溫補為先。
鑒別要點
厥疝需與其他腹痛證型區分:
- 寒疝:以陰囊冷痛為主,少腹拘急。
- 蟲積腹痛:痛無定處,伴吐蟲、面黃肌瘦。
厥疝特徵在於「寒逆」與「氣厥」並見,病位偏重中焦與肝脾。
附:經典方劑組成
- 當歸四逆湯: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、甘草、通草、大棗。
- 吳茱萸湯: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。
- 苦楝湯:川楝子、延胡索、木香、茴香。
此病名體現中醫「寒熱虛實」辨證綱領,臨床需詳察病機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