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氣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厥氣」泛指氣機逆亂、上衝或鬱滯不通的病理狀態,屬「氣病」範疇。其概念源於《內經》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言:「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」,描述氣逆衝擊經脈,導致形神失調;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亦提到:「厥氣生足悗,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」,指出氣逆可從下肢始發,引發局部寒凝與血行不暢。

厥氣的病因與病機

  1. 氣機逆亂
    人體氣血本應循經脈有序運行,若因情志失調(如怒則氣上)、飲食勞倦,或外邪侵擾(如寒邪收引),皆可導致氣行失常。厥氣多表現為「上逆」,如肝氣上逆引發頭痛、眩暈;胃氣上逆則見嘔吐、噯氣。
  2. 陰陽失調
    《素問·厥論》將厥分為「寒厥」與「熱厥」。寒厥因陽氣衰微,氣血不能溫煦四末;熱厥則因陽氣鬱而化火,氣血壅滯於內。二者皆可視為厥氣的具體表現形式。
  3. 經脈氣血鬱滯
    厥氣阻滯經絡時,可引發局部症狀。如《靈樞》所述「足悗」(足部痠重麻木),即因氣逆導致經脈氣血不暢,進一步影響營衛運行,甚則血脈凝澀。

臨床表現

厥氣致病範圍廣泛,症狀因氣逆部位而異:

  • 頭面五官:頭脹痛、目赤、耳鳴(如肝陽上亢)。
  • 胸膈脘腹:胸悶、脅痛、呃逆(如胃氣上衝)。
  • 四肢經絡:手足厥冷或灼熱、肢體麻木(如陽氣不達四末)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厥證:指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的急症,雖與厥氣相關,但更強調氣血逆亂的嚴重後果。
  • 氣滯:側重氣行不暢的局部鬱滯,而厥氣更強調「逆上」或「失衡」的動態病機。

中醫治療厥氣,首重調暢氣機,如疏肝降逆(柴胡疏肝散)、溫通經脈(當歸四逆湯)等法,需依病位與病性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