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茶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茶積
茶積為中醫病名,指因長期嗜茶成癖,或過量飲用茶水、食用乾茶葉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痰濕積滯內停之證。此病首見於宋代嚴用和《濟生方·卷四》,後世醫家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、《醫宗必讀》等亦有論述,歸屬於「積聚癥瘕痃癖」範疇,與飲食不節所致之「積證」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茶性微寒,雖能清熱醒神,然過服則易傷脾胃陽氣。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長期飲茶過量,寒濕內蘊,阻遏中焦氣機,使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反聚為痰濕,久而成積。此外,嗜食乾茶葉者,其質堅燥,更易滯礙脾胃升降,加重積滯。
臨床表現
茶積患者常見面色萎黃,胸膈痞悶,時覺空虛或脹滿,食慾不振,或伴噯氣泛酸,大便溏薄。舌苔多白膩,脈象沉滑或弦緩。若積久化熱,可見口乾苦、煩躁等兼證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溫中化濕、消積導滯為主,兼顧健脾和胃。歷代醫家所用方藥如下:
- 星術丸:主含蒼朮、白朮、炮薑等,重在燥濕健脾,適用於寒濕偏重者。
- 磨積丸:多配伍薑黃、吳茱萸、川椒等辛溫之品,能溫散積冷,行氣破滯。
- 簡便方(《醫宗必讀》):輕症可用生薑、芝麻調和胃氣;重症則選吳茱萸、花椒、乾薑等溫裏散結。
配伍要點
- 薑黃:辛散苦泄,破血行氣,善消脘腹積滯。
- 吳茱萸:溫肝胃、散寒凝,針對茶積之寒濕特性。
- 蒼朮、白朮:健脾燥濕,標本兼治,恢復中焦運化。
- 川椒:溫中止痛,助陽氣以化陰積。
茶積之證,雖屬飲食所傷,然其病機與個人體質相關。臨證時須辨明寒熱虛實,靈活加減。古籍所載治法,體現中醫「通因通用」與「溫消並行」之思路,對後世治療痰濕積滯類疾病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