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逆

證名

  1. 手足逆冷
    見於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》,指手足冰冷,甚則寒涼至肘膝,多因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氣血不能溫煦四肢所致。此證常見於少陰病,屬陽微陰盛之象,治宜溫陽散寒,如四逆湯、當歸四逆湯等方劑加減。
  2. 氣血敗亂之證
    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云:「厥逆之證,危證也。蓋厥者,盡也;逆者,亂也。即氣血敗亂之謂也。」此類厥逆多因氣血逆亂,陰陽不相順接,導致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或伴四肢厥冷。臨床常見於氣厥、血厥、痰厥等證型,治療需辨明病因,或調氣,或活血,或化痰。
  3. 胸腹劇痛,兩足暴冷
    《靈樞·癲狂》載:「厥逆為病也,足暴清,胸若將裂,腸若將以刀切之,煩而不能食,脈大小皆澀。」此證屬寒邪內盛,陽氣被遏,氣血凝滯,故見胸腹劇痛、下肢冰冷,脈象澀滯。治宜溫通經脈、散寒止痛,可用當歸四逆湯或烏頭桂枝湯等方加減。
  4. 厥逆頭痛
    見於《素問·奇病論》:「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,此安得之,名為何病?岐伯曰:當有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者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,齒亦痛,病名曰厥逆。」此證因寒邪深入骨髓,上逆於腦,導致長期頭痛,甚至牙齒疼痛。後世《蘭室秘藏·頭痛門》稱之為「厥逆頭痛」,治宜溫中散寒,方用羌活附子湯、白附子散等加減。

相關機理
厥逆在中醫理論中,與陰陽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陽氣衰微,不能溫煦四肢,則見手足逆冷;氣血逆亂,陰陽不相順接,則發為昏厥;寒邪內侵,凝滯經脈,則見胸腹劇痛或頭痛。臨證需辨明病因病機,針對性施治。

參見:厥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