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厥聾

厥聾為中醫病名,指因氣機逆亂、陰陽失調而突然發生的耳聾症狀。《仁齋直指方》記載:「蓋十二經脈上絡於耳,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並,則臟氣逆而為厥,厥氣搏入於耳,是為厥聾。」說明此病與經絡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經氣逆亂:十二經脈皆上行於耳,若陰陽經氣交會失調,臟腑之氣上逆,阻滯耳竅,導致聽覺驟失。
  2. 情志內傷:暴怒、驚恐等情緒波動,使肝氣上衝,擾動清竅;或憂思過度,心脾兩虛,氣血不榮於耳。
  3. 外邪侵襲:風寒、風熱之邪閉阻少陽經脈(如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),經氣壅塞,發為耳聾。
  4. 痰瘀阻絡:痰濕內生或瘀血內停,循經上擾耳部,竅絡閉塞而致聾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陽上亢型:耳聾伴眩暈、面赤、口苦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多因肝火上炎,清竅受擾。
  2. 氣滯血瘀型:耳聾突發,耳內悶脹或刺痛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屬氣血瘀阻耳絡。
  3. 痰濕蒙竅型:聽力驟降,頭重如裹,胸悶痰多,舌苔白膩,脈滑。因痰濕上蒙清竅所致。
  4. 氣虛下陷型:耳聾伴倦怠乏力、氣短,勞累後加重,舌淡脈弱。屬中氣不足,清陽不升。

治療原則

以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肝陽上亢:天麻鉤藤飲加減,平肝潛陽。
  • 氣滯血瘀:通竅活血湯加減,行氣化瘀。
  • 痰濕蒙竅:滌痰湯合半夏白朮天麻湯,化痰開竅。
  • 氣虛下陷:補中益氣湯加減,益氣升清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」,強調耳與全身經絡的聯繫;《諸病源候論》則載「厥而聾者,由臟氣厥逆,上入於耳」,進一步闡明臟腑氣逆與耳聾的關係。此病與「暴厥而聾」相似,皆屬急症,需辨明虛實標本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