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病
厥病為中醫重要病證之一,其概念源遠流長,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以《靈樞·厥病》第二十四篇為專論。該篇主要闡述因經氣逆亂、陰陽失調所致之病證,其病機與症狀表現多與氣血運行失常相關。以下從經典理論、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等方面詳述之。
一、經典理論溯源
《靈樞·厥病》篇以「厥」為核心,指出厥病乃「經氣逆亂」之證。所謂「厥」,本義為「逆」,引申為氣機上逆或下陷,導致陰陽不相順接。《內經》將厥分為「寒厥」與「熱厥」:
- 寒厥:多因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,氣血不能溫煦四末,症見手足逆冷、面色蒼白、脈沉細。
- 熱厥:因陽熱亢盛,鬱閉於內,氣機壅滯,症見手足雖熱而胸腹灼熱、煩躁、脈洪大。
此外,《素問·厥論》進一步提出「六經厥」,即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之厥,各經氣逆亂皆有其特定病候。
二、病因病機
厥病之成因複雜,總歸於「氣血逆亂」,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情志失調:暴怒、驚恐等情志過極,導致肝氣上逆,發為氣厥。
- 外邪侵襲:寒邪直中,凝滯經脈;或熱邪內陷,閉阻氣機,皆可致厥。
- 氣血虧虛:久病體虛,氣血不足,清陽不升,發為暈厥。
- 痰飲瘀血:痰濁或瘀血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引發昏厥或肢體厥冷。
三、臨床表現
厥病症狀多樣,輕者僅見手足逆冷,重者可猝然昏倒、不省人事。常見證型如下:
- 氣厥:多因情緒激動誘發,症見突然昏仆、呼吸急促、脈弦。
- 血厥:見於失血過多或瘀血內阻,症見面色蒼白、肢冷脈微,或兼見刺痛。
- 痰厥:因痰濕蒙蔽清竅,症見喉中痰鳴、胸悶嘔惡、舌苔厚膩。
- 食厥:暴飲暴食後,食滯中焦,氣機痞塞,症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。
四、治法與用藥
中醫治厥以「調氣活血、通陽開竅」為大法,依證型不同而異:
- 寒厥:溫陽散寒,方用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。
- 熱厥:清熱透邪,方用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。
- 氣厥:理氣開鬱,實證用五磨飲子(烏藥、沉香、檳榔等),虛證用補中益氣湯。
- 痰厥:化痰通絡,方用導痰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膽南星等)。
五、與現代醫學之關聯
中醫之厥病涵蓋現代醫學中「暈厥」、「休克」、「癔症」等部分表現,然中醫更強調整體辨證,從氣血陰陽失衡角度論治,與西醫針對病因之處理互為補充。
綜觀之,厥病為中醫特色病證,其理論深植於《內經》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