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厥陰經腳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厥陰經腳氣
病證名,屬腳氣病之一,首載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三。此證因風、寒、暑、濕邪氣流注足厥陰肝經,導致經氣阻滯,氣血運行不暢而成。足厥陰肝經循行於下肢內側,上絡陰器,抵小腹,故邪客經脈,可沿經絡所過之處發為脹痛、攣急等症。
病因病機
外感六淫之邪,尤以風寒暑濕為主,內因肝經氣血虛弱,經脈失養,外邪乘虛侵襲,留滯經絡。肝主筋,邪阻肝經,則筋脈拘急;肝經環陰器、抵小腹,故見下腹脹痛;肝氣橫逆犯胃,則嘔逆;濕熱下注,則泄瀉;津液不布,則口乾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兩腳攣急,腰膝偏疼,疼痛自足大趾循足背內側上行,經內踝、膝膕、股內側,環繞陰器,上抵小腹,夾臍而痛。
- 兼症:口乾、嘔逆、泄瀉。
- 四淫分型:
- 風勝:自汗出,痛處遊走不定。
- 寒勝:痛甚,遇寒加劇,無汗。
- 暑勝:發熱煩躁,小便短赤。
- 濕勝:肢體重著腫滿,苔膩脈濡。
治法與方藥
以疏肝通絡、祛邪調經為總則,主方選《三因方》神應養真丹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羌活、天麻等),功能養血祛風,通絡止痛。
- 風勝:加防風、秦艽以祛風。
- 寒勝:加附子、肉桂以溫經散寒。
- 暑勝:加滑石、黃芩以清暑熱。
- 濕勝:加蒼朮、薏苡仁以化濕健脾。
經絡辨證要點
此證與足厥陰肝經循行密切相關,需與他經腳氣鑑別:
- 太陰經腳氣:以足脛腫滿、麻木為主,病在脾經。
- 少陰經腳氣:見足心熱痛、腰脊痠軟,病在腎經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厥陰為風木之臟,其經多血少氣,邪客則血澀氣滯,故痛引陰股。」說明肝經氣血特性與此證之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