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絕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絕子

出處與定義
「絕子」一詞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·卷二》,指斷絕生育能力,即現代所謂「絕育」。中醫古籍中,此概念多與婦科疾病、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當相關,強調生育機能之終止或喪失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腎氣與天癸
    中醫認為,生育能力與「腎氣」盛衰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」,說明腎氣充盈、天癸按時而至,方能受孕。若腎氣虛衰,天癸竭絕,則致「絕子」。
  2. 衝任二脈失調
    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胎,二脈氣血充盈則月經正常,胎孕可成。若衝任受損(如寒凝、瘀阻、氣血虧虛),則胞宮失養,導致不孕或絕育。古籍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:「衝任虛損,子臟受寒,久無子息。」
  3. 痰濕瘀血阻滯
    痰濕內聚或瘀血內停,可阻塞胞宮絡脈,妨礙精卵結合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血瘀成塊,結於胞中,令人無子。」此類病理產物長期積聚,可能造成永久性生育功能喪失。

古籍記載與辨證

  • 虛證絕子:多因腎精虧虛、氣血不足,症見月經量少、色淡、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  • 實證絕子:常見於氣滯血瘀、痰濕壅滯,症見經行腹痛、經血紫暗有塊,舌質暗或有瘀斑。
  • 外傷或醫源性因素:古代亦記載因產傷、針灸誤治(如誤傷胞宮)導致絕子,屬不可逆之器質性損傷。

與現代醫學之關聯
中醫「絕子」概念涵蓋現代醫學之「不孕症」與「絕育術後狀態」,但更強調機能性病變。古籍所載之絕子多為病理結果,而現代中醫亦探討如何透過調理氣血、補益腎精,改善生育環境,然若屬器質性損傷(如輸卵管阻塞),則非藥石可逆。

補充說明
「絕子」一詞於不同醫籍中或有廣狹之義,或專指先天不育,或包含後天絕育。然其核心皆圍繞「生育機能終止」之病機,反映中醫對生殖功能之整體觀與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