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絕孕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絕孕穴

絕孕穴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。其定位於腹部,具體位置在臍下二寸三分(約合現代3.5寸),即關元穴稍下方,此處可觸及動脈搏動。該穴在古籍中記載具有兩大主治功能:一為婦科絕子之症,二為小兒深秋冷痢不癒。

定位與取穴

絕孕穴位於任脈循行線上,臍下二寸三分處。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主司生殖與泌尿系統功能。取穴時,可先定位關元穴(臍下三寸),再稍向上推移約半寸,觸及動脈應手處即為此穴。

古籍記載與主治

  1. 婦科絕子
    《太平聖惠方》提到:「若絕子,灸臍下二寸三分間動脈中,三壯。」此處「絕子」指不孕或欲中止生育功能。中醫認為,此穴能調節衝任二脈,影響胞宮氣血,故可用於相關病症。
  2. 小兒冷痢
    同書亦載:「小兒深秋冷痢不止者,灸臍下二寸三分間動脈中三壯,炷如小麥大。」冷痢多因脾胃虛寒,灸此穴可溫補下焦,散寒止瀉。

現代應用與理論

近代《腧穴學概論》將此穴列為經外奇穴,名為「絕孕」。從中醫理論分析,此穴鄰近丹田,與腎氣、天癸(生殖功能)密切相關。灸法在此處可溫通經絡,調節下焦氣機,故對生殖系統疾病有一定影響。

操作與技術

傳統以艾灸為主,灸三壯,炷如小麥大小(約米粒大)。因穴位近動脈,施灸時需精準定位,避免灼傷。

絕孕穴的記載反映了古代中醫對特定穴位的深入觀察,其作用機制與任脈及下焦氣血調節相關,為研究傳統婦科與兒科療法提供了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