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絕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絕孕

絕孕一詞首見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指以藥物或針灸等方法使人喪失生育能力,達到絕育之效。在中醫理論中,此概念與調節衝任二脈、損傷胞宮或擾亂生殖之精相關,屬古代節育或治療特定婦科疾病的手段之一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生育功能與腎氣天癸衝任二脈胞宮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」若欲絕孕,需干擾此生理鏈條。歷代醫家提出以下機理:

  1. 損傷衝任: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胎,若以藥物或針灸阻滯二脈氣血,可致不孕。
  2. 耗竭腎精:腎藏精,主生殖,部分峻烈藥物(如古代記載的「斷子藥」)可能直接耗傷腎中先天之精,使生殖機能衰退。
  3. 瘀阻胞宮:通過活血破瘀之品(如莪朮、紅花),造成胞宮瘀滯,難以攝精成孕。

古籍記載與方法

  1. 藥物絕孕

    • 《神農本草經》載有「水銀」、「斑蝥」等具毒性藥物,註明「墮胎」、「絕孕」之效,然因其劇毒,後世罕用。
    • 《千金要方》提及以「蠐螬」(金龜子幼蟲)配伍他藥,可「令子臟冷」而不孕,反映古人對蟲類藥攻逐特性的運用。
  2. 針灸絕育

  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載「石門穴」(任脈穴位,位於臍下二寸)為「女子禁不可刺」,刺之可能「終身絕子」。此說法雖存爭議,但反映古人對穴位與生殖功能關聯的觀察。
  3. 外治斷產

  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記載以「寒性藥物」納入陰道,使胞宮受寒而絕孕,此法與現代避孕栓劑原理有部分相似。

現代中醫觀點

當代中醫較少主動使用「絕孕」手段,相關記載多屬歷史探討。然其理論仍影響部分婦科治療,如:

  • 調經以避孕:透過疏肝理氣、溫腎化瘀等法,調整月經周期,間接降低非計劃妊娠風險。
  • 化瘀消癥:針對子宮肌瘤、巧克力囊腫等癥瘕患者,以活血化瘀方(如桂枝茯苓丸)縮小病灶,可能附帶減少受孕機率。

絕孕作為中醫特殊範疇,體現古人對生殖醫學的探索,其方法雖隨時代演進而式微,然背後的經絡理論與藥性運用,仍為中醫婦科學的重要遺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