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絕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絕育
絕育,指因病或人為介入,使夫婦於正常陰陽交合之際,喪失生育之能,以達不孕之效。此概念於中醫典籍中,多與「絕產」相參,屬生育調控之範疇。
中醫對絕育之認識
中醫理論以「腎主生殖」,生育功能與腎精盈虧、衝任二脈通調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」故絕育之舉,實質干擾此生理機轉,或傷腎精,或阻衝任,使「天癸」運行失序,胞宮不得攝精成孕。
傳統中醫典籍雖未明確記載手術絕育之法,然對「斷產」「絕嗣」之論述,可見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等醫書,多提及以藥物、針灸或外治法損傷胞絡,致不孕。如《本草綱目》載「零陵香」等藥可「令婦人斷產」,反映古人對生育調控之探索。
現代絕育術與中醫經絡關聯
今之女子絕育術,多以手術結紮或阻塞輸卵管為主,途徑含經腹壁、陰道、宮腔等。從中醫視角論之,輸卵管屬「胞絡」範疇,與衝任二脈相繫。手術截斷胞絡,等同阻滯經氣循行,使「任脈不通,太衝脈衰少」,終致不孕。此與古籍所述「經絡閉阻,胞宮失養」之理暗合。
絕育與體質調攝
中醫強調「身國同構」,絕育雖為外治之法,然術後氣血運行必受影響。部分醫家認為,此術可能導致「瘀血內停」或「肝鬱氣滯」,宜觀察體質變化。然此屬後天調理之範疇,非絕育本義,故不贅述。
綜言之,絕育於中醫體系中,可視為一種逆轉「腎-天癸-衝任-胞宮」生殖軸之手段,無論古今,其核心皆在於人為調控生育之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