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茶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茶黃

茶黃為中醫病證名,屬小兒黃疸之一,其特徵為遍身黃腫,並伴隨嗜食茶葉、生米、瓦礫或黃土等異物之症。此病首見於清代醫家夏禹鑄所著《幼科鐵鏡》,書中記載:「茶黃者,小兒胃腑積有濕熱,嗜食茶葉,或嗜生米,瓦礫黃土所致,遍身皆黃而腫。」指出其病因與脾胃濕熱及異食癖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茶黃之發病,主因小兒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濕熱內蘊。濕熱久積於胃腑,上蒸外泛,浸淫肌膚,故見遍身黃腫。此外,濕熱內擾,影響心神,導致異食之癖,患兒偏嗜茶葉、生米等物,甚或攝取非可食之物,如瓦礫、黃土。此異食行為又進一步損傷脾胃,加重濕熱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臨床表現

患兒除肌膚黃腫外,多伴有食欲異常、腹脹、大便黏滯或溏瀉等脾胃濕熱之象。其黃疸色澤多偏鮮亮,與陰黃之晦暗不同。舌象常見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象多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胃化濕、健脾消積為主,兼以退黃。傳統方劑選用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加減,合茵陳蒿湯(茵陳、梔子、大黃)化裁。平胃散能燥濕運脾,理氣和中;茵陳蒿湯清熱利濕,退黃效佳。若異食癖明顯,可酌加使君子、檳榔等驅蟲消積之品;若濕熱偏盛,可佐以黃芩、滑石以增強清熱利濕之效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藥外,針灸亦可輔助治療,常取足三里、中脘、脾俞等穴,以調理脾胃、化濕退黃。此外,飲食調護亦為關鍵,宜清淡易化,忌肥甘厚味,以免助濕生熱。

茶黃一證,反映了中醫對小兒脾胃病與黃疸的獨特認識,其治療不僅著眼於症狀緩解,更強調調理脾胃功能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