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絕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絕嗣

定義與源流

「絕嗣」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卷二》,指女子婚後久不受孕,以致子嗣斷絕之症。此病名反映傳統社會對宗族延續之重視,亦屬「不孕症」範疇。歷代醫家多從衝任失調、臟腑氣血失衡立論,與「無子」「全不產」等記載互有參照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絕嗣之成因與內外因交互作用相關,主要病機可分為以下數端:

1. 先天稟賦不足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「五不女」(螺、紋、鼓、角、脈)為先天生理缺陷所致不孕,此類形器異常多屬胎元羸弱或發育不全,難經調治。

2. 衝任損傷

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胎,二脈虛損則難以攝精成孕。常見於:

  • 氣血兩虛:長期失血、勞倦耗氣,致胞宮失養,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婦人久癥宿病,氣血俱傷,多致絕嗣。」
  • 寒客胞宮:經期感寒或過食生冷,寒凝血瘀,胞脈閉阻,如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胞寒無子,脈沉緊者,溫經湯主之。」

3. 臟腑功能失調

  • 腎精虧虛:腎主生殖,若房勞過度或久病及腎,天癸竭乏,卵竇空虛,可見月經後期、量少色淡。
  • 肝鬱氣滯:情志抑鬱則肝失疏泄,氣機鬱結,胞脈不通,如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:「嫉妒不孕者,肝氣鬱結,心腎不交也。」
  • 痰濕阻胞:肥人多痰濕,壅塞胞宮,軀脂滿溢,遮蔽胞門,如《葉氏女科證治》言:「體肥痰盛,胞宮壅塞,月事不調,難於受孕。」

證候特點

絕嗣患者多伴隨月經異常:

  • 經期紊亂:或先期量多,或後期量少,甚則經閉不行。
  • 經質異常:經血色暗夾塊(血瘀),質稀色淡(氣血虛),黏稠穢濁(濕熱)。
  • 兼症各異:腰膝酸軟(腎虛),胸脅脹痛(肝鬱),帶下量多(痰濕)等。

治療原則

歷代治法注重「調經種子」,以恢復衝任協調為要:

  • 補腎填精:常用龜鹿二仙膠、毓麟珠,補先天以促排卵。
  • 疏肝解鬱:選用開鬱種玉湯、逍遙散,暢氣機以通胞脈。
  • 化痰除濕:方如蒼附導痰丸,祛痰濁以開胞絡。
  • 溫經散寒:艾附暖宮丸、溫經湯,散陰寒以暖胞宮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:「婦人無子,由衝任不足,腎氣虛寒故也。」
  • 《廣嗣紀要》強調「男精壯而女經調,有子之道也」,指出雙方體質共參之重要性。

此症之辨治須四診合參,尤重脈象(如尺脈沉弱主腎虛,弦滑多痰濕)與舌象(淡胖為陽虛,紫暗屬血瘀),結合經候變化綜合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