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絕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絕汗,是指病變危重階段出現的大量汗出,淋漓不止,如珠如油。

本症在《素問.舉痛論》和《靈樞.五禁》等篇中,稱"汗大泄"、"絕汗"、"漏汗"、"脫汗"、"汗出不可止";宋《類證活人書》有"虛汗不止"記載;元《世醫得效力》也有"汗不止"的描述;清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又稱"汗大泄"。這些名稱的臨床意義頗相一致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氣陰欲脫絕汗:主要症狀為大汗不止,熱而粘稠,或汗出如油,身熱,手足溫,渴喜冷飲,呼吸氣粗,體倦神疲,唇舌乾紅,脈虛數或細數無力。

陽氣欲越絕汗:主要表現為大汗淋漓,汗出如珠,清稀而涼,畏寒踡臥,四肢厥冷,精神萎靡,面色蒼白,呼吸微弱,渴喜熱飲,舌潤,脈微欲絕或浮數而芤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氣陰欲脫絕汗與陽氣欲越絕汗:皆為虛脫的危急證候。由於重證的高熱大汗、大吐大瀉、大失血或久病耗陰,造成陰液嚴重虧損,導致陰竭則陽氣無所依附而散越,陽亡則陰液無以化生而告竭,所以出現氣陰欲脫和陽氣欲越之危證,但兩證常相繼出現,只是有先後主次的不同而已。

辨證要點:除了原發疾病的各種危重症狀外,還有氣陰欲脫和陽氣欲越的獨特症狀。氣陰欲脫之絕汗,《素問.舉痛論》說:"炅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…。勞則喘息汗出,內外皆越,故氣耗矣。"指出人體的陰陽偏盛偏衰,特別是心的陰陽偏盛偏衰,以及營衛不調都可使腠理開泄而汗出不止。《靈樞.決氣》篇也指出:"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。"這種汗出,病勢頗重,亦即"亡陰"現象,多具有汗出不止,汗液熱而稠粘,或汗出如油,身熱,手足溫,唇舌乾紅,脈虛數或細數無力等特點。治宜益氣固脫,育陰生津,方選生脈散加山萸肉等。

陽氣欲越之絕汗,《靈樞,經脈》篇說:"六陽氣絕,則陰與陽相離,離則腠理發泄,絕汗乃出",這在久病重病中,陽氣過耗,特別是心陽過耗,不能歛陰,導致陰陽離決,陽氣奔散於外,所以汗液大泄。這種大汗出,病勢危急,稱為"亡陽"現象。其特點是大汗淋漓,四肢厥冷,神萎倦臥,脈微欲絕等。治宜補陽固脫,回陽救逆,方選參附湯加龍骨、牡蠣等。

絕汗一症,氣陰欲脫和陽氣欲越等證均可出現,但應隨時掌握病情變化,採取相應措施。一旦虛脫緩解,亦應根據具體證候辨證施治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素問.診要經終論》:"太陽之脈,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,其色白,絕汗乃出,出則死矣。"

《類證治裁》卷之二:"嘉言喻氏又分上脫、下脫、上下俱脫。今詳斯症,總由陰陽樞紐不固。如上脫者,喘促不續,汗多亡陽,神氣亂,魂魄離,即脫陽也;下脫者,血崩不止,大下亡陰,交合頻,精大泄,即脫陰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