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絕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絕汗
絕汗,又稱「脫汗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人體真氣敗絕、陰陽離決時所出現的異常汗出,屬病情危重之兆。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明確指出:「絕汗乃出,出則死矣。」《靈樞·經脈》亦載:「六陽氣絕,則陰與陽相離,離則腠理髮洩,絕汗乃出。」此類汗證多見於疾病末期,反映臟腑功能衰竭,陰陽失調,精氣外脫。
病因病機
絕汗的形成,主要因正氣極度虛弱,陰陽失和,導致津液外泄。其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陽氣暴脫:陽氣驟然衰竭,無法固攝津液,故冷汗淋漓,多伴四肢厥冷、面色蒼白。
- 陰竭陽浮:陰液枯竭,虛陽外越,汗出黏膩如油,常見於熱病後期或久病耗陰。
- 氣隨血脫:大量失血後,氣無所依附,與津液同泄,表現為汗出如珠,凝滯不流。
臨床表現
絕汗的具體形態與兼症,可因病因不同而異:
- 氣絕之汗:汗出如珠,顆粒分明,著身不流,多伴呼吸微弱、脈微欲絕。
- 氣散之汗:汗出如油,質地黏膩,兼見喘促不休、神志恍惚,屬陽氣外散之象。
- 虛極冷汗:周身冷汗不止,四肢逆冷,面色㿠白,為陽氣衰微、失於溫煦所致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「汗為心之液」,汗的生成與排泄與心陽、衛氣、津液密切相關。絕汗的出現,標誌著:
- 陰陽離決:陰陽相互依存的功能徹底失衡,陽氣無法固守,陰液失控外泄。
- 五臟氣絕:尤以心、腎為關鍵,心陽衰則汗液妄溢,腎氣敗則真元外脫。
此證候多見於重症患者,如中風脫證、亡陽證、失血性休克等,屬中醫「脫證」範疇,需緊急救治以回陽固脫。歷代醫家強調,絕汗乃「死生之兆」,臨床須細辨汗質、汗量及伴隨症狀,以判斷病勢吉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