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絕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絕谷
「絕谷」為中醫專有名詞,意指斷絕飲食水穀,即停止攝取食物與水液的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平人絕谷》,為中醫理論中探討人體生理極限與能量代謝的重要議題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水穀為後天之本,人體依賴飲食化生的「水穀精微」維持生命活動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:「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」絕谷狀態下,脾胃無法受納運化水穀,氣血生化之源斷絕,進而影響五臟六腑功能。
生理影響
- 氣血耗損:
水穀精微為氣血生成之源,絕谷後營衛之氣無以為繼。《靈樞·五味》指出:「穀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」描述氣血隨絕谷時間遞減的過程。 - 臟腑失養:
脾胃為後天之本,絕谷首傷脾胃,繼而波及他臟。《難經·四十三難》強調:「人不食飲,七日而死者,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」說明五臟六腑因缺乏濡養而衰竭。 - 津液虧竭:
水穀化生津液以潤澤周身,絕谷導致津液枯涸,出現口燥咽乾、皮膚枯槁等徵象,與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」之生理常態相悖。
與道家養生之異同
道家「辟穀」雖同涉斷食,但多強調「服氣導引」以替代水穀,與純粹絕谷不同。中醫典籍所述絕谷,側重病理狀態或極端情境下的人體反應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除中」證(胃氣垂絕反能食)即與絕谷後期之虛陽外越相關。
文獻溯源
《靈樞·平人絕谷》詳載:「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,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」此段揭示人體耐受絕谷的極限,並成為後世探討飢餓病理的理論依據。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進一步辨析絕谷與疾病傳變的關係,提出「穀氣竭則命絕」之論。
綜言之,「絕谷」於中醫理論中不僅是飲食斷絕的狀態,更涉及氣血津液、臟腑功能的整體性崩解,為理解人體生命活動與極限的重要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