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捲舌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捲舌癰

病名與文獻溯源
捲舌癰首載於清代喉科專著《喉科枕秘》(金德鑑撰),屬中醫外科「喉癰」範疇。其病位在舌下,因心經風熱或飲食燥火內蘊,致氣血壅滯、熱毒結聚而成癰腫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犯心:心開竅於舌,手少陰心經循行絡舌本。外感風熱邪氣上攻,或情志化火內擾心經,火熱燔灼舌絡,血瘀肉腐成癰。
  2. 飲食積熱:過食辛辣炙煿、醇酒厚味,脾胃積熱上蒸,循經上炎舌下,熱毒壅結發為癰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特徵:舌下或舌側、正中處生腫物,形似桂圓或棗核,色紅赤或紫暗,觸之硬痛,甚則化膿潰破。
  • 舌象與功能障礙:舌體捲縮、轉動不靈,言語謇澀,伴口乾煩熱,脈象洪數或弦滑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心經火毒證:腫痛劇烈,舌紫硬,心煩尿赤,治宜清心瀉火、涼血解毒,方用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)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2. 脾胃積熱證:腫脹伴口臭便秘,苔黃厚,治宜通腑泄熱,方選涼膈散加減,佐以活血散結之品如乳香、沒藥。

外治法

  • 針刺放血:於癰腫未潰時,以三棱針點刺腫處或金津、玉液穴出血,泄熱解毒。
  • 漱口方:以銀花、連翹、薄荷煎湯漱口,清熱消腫。

古籍延伸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「舌癰」與心脾熱盛相關,強調「舌為心苗,脾脈連舌本」,可佐參清熱涼膈、活血消癰之法治療。

(註:本文基於中醫古籍與理論闡述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