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捲簾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捲簾疔
定義與病徵
捲簾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舌疔」之一類,特徵為舌體生瘡,發作急驟時舌體突然向上翻捲,狀如簾幕倒懸,故名。患者多伴咽喉緊束疼痛、煩渴躁擾,甚則吞咽困難、飲食難進。其瘡面多紅腫焮熱,或見黃白色膿頭,舌質紅絳,苔黃燥,脈象洪數或弦數。
病因病機
此症主因 心火上炎,兼夾熱毒壅滯舌絡所致。
- 情志化火:憂思惱怒,五志過極,心火內熾,循經上灼於舌。
- 飲食辛辣:過食辛熱厚味,助火生熱,燔灼口腔。
- 外感熱邪:暑熱或溫毒之邪內侵,與內火相搏,發為疔瘡。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舌疔皆由心脾火毒上攻」,強調火毒蘊結為本,舌絡受阻為標。
治法與方藥
治則:瀉心解毒、涼血消腫。
主方:
- 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: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,佐以黃連、梔子直折心火。
- 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合導赤散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清三焦火,生地、木通、竹葉導心火下行。
外治: - 以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敷患處,清熱斂瘡。
- 針刺金津、玉液穴放血,泄熱通絡。
鑑別診斷
需與 木舌(舌腫硬不靈)、重舌(舌下血脈腫起)區分。捲簾疔以舌體翻捲、瘡瘍凸起為辨證要點,病位偏於心脾,而木舌多責之於肝風痰瘀。
古籍考據
《瘍醫大全》載:「舌捲而腫,刺血可瀉其毒」;《外科正宗》強調「疔瘡走黃」之險,若火毒內陷,可現神昏譫語,當急投犀角地黃湯等涼血開竅。
(按: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施用,古籍治法僅供學理參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