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捲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捲簾
捲簾為中醫眼科外治手法之一,主要應用於治療內障(如白內障)等眼疾。其操作要領在於將已撥離之晶狀體壓置於玻璃體前下部,靠近鋸齒緣之球壁處,待撥針退開後,晶狀體仍能穩定停留於該位置,不再上浮。此手法旨在使混濁之晶狀體脫離視線軸,以改善患者視力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內障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風火痰濕上擾清竅所致。眼為五官之一,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,尤以肝、腎二臟為要。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,精血上注則目明。若肝腎虧虛,目失所養,則易生翳障。捲簾手法通過外力調整晶狀體位置,使光線得以順利通過,從而緩解視物模糊之症。
操作要點
- 定位精準:需將晶狀體壓至玻璃體前下緣,靠近鋸齒緣處,此處結構相對穩定,可減少晶狀體移位之風險。
- 力度適中:手法需輕柔而穩健,過重易損傷眼內組織,過輕則無法達到固定效果。
- 觀察穩定性:退針後須確認晶狀體是否牢固,若仍上浮,則需重新調整。
與其他手法之關係
捲簾屬「撥內障手法」之一環,與「撥法」、「定法」等相輔相成。撥法用於分離晶狀體與周圍組織,而定法則確保其位置固定。此類手法源於古代金針撥障術,後世醫家逐步完善,形成系統性外治技術。
古籍記載
《目經大成》等中醫眼科典籍中,對類似手法有所提及,強調「金針一撥,翳障頓消」,雖未直接使用「捲簾」之名,然其原理相通,皆以器械調整眼內結構為核心。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觀念,透過局部操作調節整體功能,兼具實用性與理論深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