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聚星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聚星障
聚星障為中醫眼科病名,指黑睛(角膜)表面出現細小星點狀翳障,數顆簇聚成羣,常伴隨抱輪紅赤(角膜周圍充血)、沙澀刺痛、畏光流淚等症狀。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角膜炎,屬外障眼病範疇,多因外邪侵襲或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風火濕熱上攻目竅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聚星障的發病與肝膽風熱、陰虛火旺密切相關,其病機可分為實證與虛證兩類:
-
肝火挾風,上攻於目:
- 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;或外感風熱邪毒,風火相搏,循肝經上灼黑睛,致氣血壅滯,形成星翳。
- 臨床表現以發病急驟、星翳色白或微黃、抱輪紅赤明顯、眼痛拒按、舌紅苔黃為主。
-
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:
- 久病體虛或勞倦過度,耗傷肝腎陰液,陰虛不能制陽,虛火浮越,燔灼黑睛。
- 症見星翳遷延不癒、時隱時現、眼乾澀微痛、紅赤較輕,或伴頭暈耳鳴、舌紅少苔。
此外,濕熱蘊結、脾虛氣弱亦可誘發本病,如飲食不節損傷脾胃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熏蒸目竅。
辨證論治
治療以祛邪退翳為原則,根據證型選用疏風清熱、瀉肝解毒或滋陰降火之法:
-
肝膽風熱證
- 治法:疏風清熱,瀉肝退翳。
- 方藥:
- 新制柴連湯(《眼科纂要》):柴胡、黃芩、黃連、赤芍、蔓荊子等,擅長清肝膽火、祛風止痛。
- 石決明散加減:石決明、草決明、青葙子、梔子等,加強平肝明目之效。
- 針灸:可取太陽、風池、太衝等穴,疏泄肝經風熱。
-
陰虛火旺證
- 治法:滋養肝腎,降火斂翳。
- 方藥:
- 海藏地黃散(《審視瑤函》):熟地黃、生地黃、玄參、麥冬等,滋陰涼血。
- 若兼氣陰兩虛,可合用生脈散益氣生津。
- 針灸:選三陰交、太谿、肝俞等穴,調補肝腎陰液。
-
濕熱蘊結證
- 治法:化濕清熱,健脾和中。
- 方藥:三仁湯合甘露消毒丹加減,酌加木賊草、穀精草以退翳明目。
外治法與調護
中醫強調內外合治,可配合中藥熏洗(如菊花、桑葉煎湯濾渣後薰眼)或局部點眼藥(如黃連液滴眼)。古籍《銀海精微》亦記載,針刺睛明、攢竹等穴可通絡散邪。
古籍文獻溯源
聚星障之名見於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,描述其「星點攢簇,如聚星之狀」;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「翳膜凝脂,皆火鬱肝經」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提出「虛實分治」的原則,與現代辨證思路相合。
此病若延誤治療,星翳可能融合成片,轉為「凝脂翳」或「花翳白陷」,故早期辨明寒熱虛實,對症施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