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聚開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聚開障
病證名,指黑睛(即角膜)生翳,其形狀或圓或缺,厚薄不一,狀如雲翳、月暈,或散若星點。此證特點為疼痛發作時翳障顯現,緩解時則隱伏不見,可能每月或每年反覆發作。見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別稱「聚散障」、「夜星聚散」、「星月聚散」、「浮萍障」或「時發時散翳」等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,灼傷目絡;或陰虛兼夾濕熱,濕濁上泛,鬱滯於黑睛所致。肝主目,腎藏精,肝腎陰虧則目失濡養,虛火內擾則翳障時發;若濕熱蘊結,更易使病情纏綿難癒。
辨證論治
-
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
- 證候:眼乾澀疼痛,翳障隱現,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清肝明目。
- 方藥:生熟地黃丸加減(生地黃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菊花、決明子等),或選用杞菊地黃丸。
-
陰虛兼濕熱
- 證候:翳障反覆發作,目赤眵黏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- 治法:滋陰清熱,化濕退翳。
- 方藥:甘露消毒飲加減(滑石、黃芩、茵陳、石斛、密蒙花等),或配合豬苓湯化濕通絡。
古籍補充
《審視瑤函》提及:「聚散障因虛火浮游,或濕熱搏結,當辨其標本緩急。」指出治療需分虛實,虛者滋養肝腎,實者清利濕熱。此外,《目經大成》亦強調「退翳需兼調氣血」,可佐當歸、川芎等活血之品,以助翳障消散。
其他療法
針灸可選取肝俞、腎俞、太溪等穴滋補肝腎;或配合睛明、瞳子髎等局部穴位以通絡明目。外治法則可選用中藥熏眼(如菊花、桑葉煎湯),以緩解局部不適。
(註:本文僅供學術參考,具體辨證請遵醫囑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