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聚毒寒喉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聚毒寒喉風
病名:聚毒寒喉風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為「十八種喉風」癥候群中的一種。其特徵為喉關(咽部)聚積毒邪,伴隨黏稠涎唾,並見發熱、惡寒等外感症狀。此病多因風寒外襲,內蘊痰熱,或肺胃積熱上攻咽喉所致,導致氣血壅滯,化毒成風。
病機與證候:
- 毒聚喉關:邪毒鬱結於咽喉,局部可見紅腫疼痛,甚則化膿,涎唾黏稠難咯。
- 寒熱夾雜:外感風寒與內熱相搏,故見發熱惡寒、頭痛身楚,舌苔或白或黃,脈浮數或滑數。
- 分型辨治:
- 關上(病位偏上,屬肺胃氣分):症見咽喉腫痛、痰涎壅盛,治宜清熱化痰、疏風解毒,方選溫膽湯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竹茹、枳實)加減,或清氣化痰丸(黃芩、瓜蔞仁、杏仁、陳皮等)以宣肺滌痰。
- 關下(病位深及喉底或氣道):毒邪深伏,氣血凝滯,病情較重,傳統認為難治,需結合具體證候,或予涼膈散、黃連解毒湯等峻瀉火毒。
相關理論延伸:
- 此病與「喉風」總綱相關,喉風泛指咽喉急症,多因風火痰毒攻襲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。聚毒寒喉風偏於實證,若遷延不癒,可耗傷陰液,轉為陰虛火旺之「虛火喉痹」。
- 古籍《喉科指掌》提及,喉風諸證需察「痰色」與「腫勢」,若痰黃稠為熱盛,白黏多屬寒凝;腫硬色暗者,需防毒邪內陷。
治療思路:以「開鬱散結、解毒利咽」為原則,外治可配合刺絡放血(如少商、商陽穴)或吹喉散(如冰硼散)。內服藥需隨證加減:風盛加荊芥、防風;熱毒熾盛加連翹、板藍根;痰壅甚者加貝母、天竺黃。
備考:此病與現代醫學「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」「咽後膿腫」等有部分重合,但中醫辨證更重整體病機與臟腑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