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懼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懼懼之中醫釋義
詞源與經典記載
「懼懼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通天》,用以描述情志異常之貌。原文謂陰陽和平之人「無為懼懼」,意指心神安定者不現無故驚惶之態。此概念根植於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,認為情緒波動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非單純心理現象。
病機與臟腑關聯
- 腎志為恐:
依《內經》「五志論」,恐懼屬腎所主。腎精虧虛或命門火衰者,易現無端畏懼,此為「虛恐」;若相火妄動,擾及心神,則見躁動驚惕,屬「實懼」。 - 心膽氣虛:
心主神明,膽主決斷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心氣不足則悸而恐」,臨床常見心膽兩虛者,稍受刺激即惶惶不安,夜寐易驚,脈多細弱。 - 肝鬱化火:
肝氣疏泄失常,鬱久化火,上擾清竅,可表現為煩躁易怒與莫名恐懼並見,兼見口苦、舌紅苔黃,此屬情志過極所致「木火刑金」之變證。
證型辨治舉隅
- 腎精不足證:
症見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,恐懼感綿綿不休,方選左歸丸加龍骨、牡蠣以填精鎮攝。 - 痰熱擾神證:
平素多思慮,痰濁內蘊,化熱上蒙,見胸悶苔膩、驚懼多疑,宜黃連溫膽湯加減,滌痰清熱以安神。
經絡氣血層面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驚恐畏人,神氣不足,取郄門。」手厥陰心包經之郄穴郄門,善治急性情志病。另可配合百會、四神聰調理督脈陽氣,安定神志。
古今醫家闡發
清代張璐於《張氏醫通》中延伸:「暴受驚恐,陽氣內鬱而為熱,熱則生風」,提出驚懼可引動內風,致肢顫、瘛瘲等變證,當從厥陰論治。此說拓展「懼懼」之病理外延,與現代「創傷後應激障礙」部分表現暗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