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巨針
巨針為中醫針具名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所載「九針」之一的大針。《靈樞·熱病》曰:「偏枯,身偏不用而痛,言不變,誌不亂,痛在分腠之間,巨針取之。」此段經文指出,巨針適用於治療偏枯(即偏癱)之症,其病位在於分肉腠理之間,患者神志清晰,言語無礙,唯肢體偏廢不用且伴隨疼痛,此時可選用巨針施治。
形制與材質
古代巨針多以金屬鍛造,形制粗長,便於深刺。現代巨針多以不鏽鋼製成,形似毫針,然針身較粗,直徑通常介於0.5至1.2毫米之間,長度可達10至30厘米,視臨床需求而定。其針尖圓鈍,針體堅韌,既能深達病所,又可避免刺傷重要組織。
臨床應用
巨針主要用於治療經絡氣血瘀滯較深、肌肉萎縮或癱瘓等病症,如:
- 偏癱(中風後遺症):針對肢體活動不利、肌肉萎縮,巨針可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,促進功能恢復。
- 小兒麻痺後遺症:透過深刺萎縮之肌肉群,激發經氣,改善局部氣血循環。
- 頑固性痹證:如寒濕久痹、痰瘀阻絡所致之關節腫痛、活動受限,巨針能透達深層病邪,散寒除濕。
- 痿證:針對肌肉無力、萎軟不用,巨針可刺激萎廢之經筋,振奮陽氣。
操作特點
巨針施術時,需注重手法與進針角度:
- 透刺法:常採用「一針多穴」或「透穴刺法」,如肩髃透臂臑、環跳透風市,以增強疏通經絡之效。
- 深刺緩進:因針體較長,需徐徐進針,避開血管與內臟,得氣後可行撚轉或提插手法,以氣至病所為度。
- 強刺激:巨針多用於實證或久病痼疾,手法可稍重,以激發經氣,破除瘀滯。
理論依據
巨針之效,基於中醫「通則不痛」及「深邪遠痹」理論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:「長針者,鋒利身薄,可以取遠痹。」巨針承此理,以其粗長之性,直達病所,通調深部經絡氣血,適用於病位深、病程久、邪氣痼結之證。
此針具結合了傳統九針之「大針」與「長針」特點,現代臨床亦常與電針配合使用,以增強刺激量,提升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