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虛下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巨虛下廉

巨虛下廉,又稱下巨虛,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靈樞·本輸》,屬足陽明胃經之要穴。此穴位於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穴下九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處,為小腸之下合穴,主司調理腸腑、通絡止痛之效。

穴位定位與取穴法

下巨虛於犢鼻(膝眼)下九寸,即足三里下六寸處,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。取穴時可正坐屈膝或仰臥,先定犢鼻與解谿連線,自犢鼻向下量九寸,或於足三里直下六寸處按壓,局部酸脹感明顯處即為本穴。

經絡歸屬與特性

  1. 足陽明胃經穴:胃經多氣多血,下巨虛兼具調和氣血、疏導陽明經氣之功。
  2. 小腸之下合穴:《內經》言「合治內腑」,此穴專司小腸功能失調,如腹痛、泄瀉、痢疾等腸腑病症。

主治功效

  1. 腸腑疾患:主泄瀉、痢疾、小腹脹痛、腸鳴,尤擅調理小腸受盛失職所致之症。
  2. 下肢痿痹:通經活絡,治下肢痿軟無力、膝脛酸痛,常配伍陽陵泉、懸鐘。
  3. 乳癰與胃熱:陽明經循行過乳房,本穴可清胃火、消癰腫,用於乳癰、胃熱口臭。

古典醫籍記載

  • 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:「小腸病者,小腹痛……取之巨虛下廉。」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下巨虛,一名巨虛下廉,足陽明脈氣所發。」

刺灸法

  • 針刺:直刺1~1.5寸,局部酸脹感可向足背放散。
  • 艾灸:溫和灸10~15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腹痛。

此穴為臨床調治小腸疾病之要穴,亦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論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