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虛上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巨虛上廉

巨虛上廉,又稱「上巨虛」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足陽明胃經之重要腧穴。此穴名最早見於《靈樞·本輸》,屬經穴別名之一,後世醫家多沿用「上巨虛」之名,其定位與主治功能亦詳載於歷代醫籍。

穴位定位

上巨虛位於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穴(膝眼外側凹陷處)下6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處。取穴時可令患者正坐或仰臥,屈膝90度,自犢鼻穴向下量取6寸,或於足三里穴(犢鼻下3寸)再向下3寸定位。

經絡歸屬與特性

此穴屬足陽明胃經,為大腸之下合穴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合治內腑」,故上巨虛尤擅調理大腸腑病,如腸鳴、泄瀉、便秘等消化系統疾患。其穴性偏於通調,能疏泄陽明經氣,兼有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
主治範疇

  1. 腸腑病症:為治療大腸功能失調之要穴,主治腹痛、腸癰(類似現代之闌尾炎)、泄瀉、痢疾、便秘等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「飧泄,大腸痛」。
  2. 下肢痿痹:可緩解膝脛痠痛、下肢麻木或癱瘓,屬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應用。
  3. 其他雜症:如腳氣、水腫,或胃熱上擾所致之頭痛、眩暈,亦可配伍他穴共治。

刺灸方法

古法多針刺,直刺1~1.5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局部痠脹或向足部放射為度。灸法則適用於虛寒性腹瀉,可艾炷灸3~5壯或艾條溫灸10~15分鐘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天樞、曲池治濕熱痢疾;
  • 配支溝、照海治熱結便秘;
  • 配陰陵泉、三陰交治下肢水腫。

學理淵源

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強調「滎輸治外經,合治內腑」,上巨虛作為大腸下合穴,體現六腑病取三陽經合穴之治療原則。後世如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主臟氣不足,偏風腳氣」等證,擴展其臨床應用。

此穴之命名,「巨虛」喻其處肌肉豐厚而凹陷,「上」則相對於下巨虛(胃經另一腧穴)之位而言,反映古人取象比類之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