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巨虛

巨虛為中醫經穴別名,泛指上巨虛與下巨虛兩穴,首見於《素問·針解》:「巨虛者,蹻足(骨行)獨陷者。」唐代王冰註解時,特指下巨虛;而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則載:「巨虛二穴,在三里下三寸。」此處所指為上巨虛。兩穴皆屬足陽明胃經,臨床應用各有所主,以下分述之。

上巨虛(ST37)

定位:位於小腿前外側,犢鼻穴(膝眼)下6寸,足三里穴下3寸,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。
名稱釋義:「巨」喻深大,「虛」指空隙,此穴居脛腓骨間隙之寬闊處,故名。
功能主治

  • 調和腸胃:主治腸鳴、腹脹、泄瀉、痢疾等腸腑病症,為大腸之下合穴,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云:「合治內腑。」
  • 通絡止痛:用於下肢痿痹、膝脛痠痛,屬局部取穴之效。
  • 其他應用:現代亦用於闌尾炎、腸梗阻等急腹症之輔助治療。

下巨虛(ST39)

定位:犢鼻穴下9寸,上巨虛穴下3寸,脛骨前嵴外一橫指。
名稱釋義:與上巨虛相對,位置偏下,同取「巨虛」之意。
功能主治

  • 小腸腑病:為小腸之下合穴,主小腹疼痛、泄瀉膿血,尤擅治小腸熱證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小腸病者,小腹痛……取之巨虛下廉。」
  • 下肢痿痹:改善足跗腫痛、下肢不遂。
  • 乳癰(乳腺炎):古代文獻記載可配膻中、肩井以通乳消癰。

經絡理論與配伍

巨虛二穴同屬胃經,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與腸腑氣血相通。上巨虛通大腸,下巨虛達小腸,臨床常配足三里(胃經合穴)共調脾胃氣機,或配天樞(大腸募穴)加強腸腑調理。針刺時多直刺1~1.5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虛證用補法,實證用瀉法。

文獻考據

《針灸大成》強調上巨虛「主臟氣不足,偏風腳氣」;《千金要方》則載下巨虛治「小便黃赤,泄瀉膿血」。兩穴之別,反映中醫「合治內腑」與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論精髓。

(註:本文所述內容基於古典醫籍與針灸學理,實際應用須遵循專業辨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