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闕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巨闕俞
巨闕俞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唐代《千金翼方》。其定位於後背正中線,第四、五胸椎棘突之間凹陷處,屬督脈循行區域,鄰近心俞、厥陰俞等要穴,與心肺功能密切相關。
穴位特性
此穴居於上焦,內應胸膈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中醫理論認為,巨闕俞能調理胸中宗氣,疏通督脈陽氣,兼具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節之效。其名「巨闕」,與任脈巨闕穴相呼應,一前一後,共司胸膈氣機之平衡。
主治範疇
- 呼吸系統病症:如支氣管炎、哮喘,因肺氣壅滯或痰飲內停所致之咳喘、胸悶。
- 心血管功能失調:心氣不足或心血瘀阻引發之心悸、胸痛,可配內關、膻中協同調理。
- 神經系統疾患:肋間神經痛、神經衰弱,屬氣滯血瘀或陽氣不振者,灸之可溫通經絡。
- 胸膈氣機不暢:呃逆、噯氣等膈肌痙攣症狀,通過調暢督脈與陽氣以和降胃氣。
操作技法
- 艾灸療法:以艾炷灸3-7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適用於虛寒證或氣滯證。
- 針刺手法:斜刺0.5-1寸,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法,慎防深刺傷及脊髓。
理論延伸
從經絡學分析,巨闕俞位於「陽脈之海」督脈上,第四、五胸椎階段對應心肺功能反射區,故刺激此穴可激發陽氣、振奮胸陽。現代研究亦提出,該穴位的刺激可能通過調節交感神經,影響心肺自主神經功能,從而改善相關症狀。
此穴臨床多與其他背俞穴配伍,如配肺俞治咳喘,配心俞治胸痹,體現中醫「俞募配穴」與「就近取穴」之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