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巨屈
定義與部位
巨屈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人體頰部下方的曲骨處,位於下頜骨邊緣的凹陷部位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靈樞·五色》,原文記載:「巨屈者,膝臏也。」明代醫家張景嶽進一步註解:「巨屈者,頰下曲骨也。」顯示此部位與膝臏(膝蓋骨)存在對應關係,屬中醫「全息理論」之體現,即局部可反映全身狀態。
中醫理論中的診斷意義
- 形色診察
巨屈處的色澤、形態變化,可作為膝臏病證的輔助診斷依據。例如:- 色青:多提示膝部氣滯血瘀,常見於痹證或外傷。
- 色暗滯:或為寒濕凝滯於膝關節,屬「寒痹」範疇。
- 局部凹陷或腫脹:可能反映膝臏氣血失養,或痰濕瘀阻。
-
經絡聯繫
巨屈位於足陽明胃經循行路徑附近,《靈樞·經脈》載胃經「循頰車,上耳前」,而胃經與膝關節關係密切,故巨屈異常亦可反映胃經氣血失調,進一步影響膝部功能。
臨床關聯與病機
- 膝臏病證:中醫認為「膝為筋之府」,肝主筋,若巨屈處見異常(如色晦暗),可能提示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,導致膝關節屈伸不利。
- 脾胃虛弱:胃經氣血不足時,巨屈區域可能呈現萎黃或鬆弛,間接影響膝部濡養,見於「痿證」或膝軟無力之症。
古籍補充
除《靈樞》外,《類經》亦強調面部分區與臟腑肢節的對應,巨屈作為「下頜候膝」之要處,其診察價值與「庭候首面」、「闕上候咽喉」等理論並列,屬中醫「望診」精微之處。
現代應用探討
當代中醫結合面部全息理論,或將巨屈納入「面診」範疇,通過觀察其紋理、色斑等細微變化,輔助判斷膝關節退化、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,體現傳統理論的延展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