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巨氣
巨氣為中醫生理學名詞,指人體之正氣,即維持生命活動、抵禦外邪的根本能量。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言:「故精自生,形自盛,骨肉相保,巨氣乃平。」此段經文揭示,當人體精氣充盈,形體健壯,臟腑協調,則巨氣運行平和,身體方能處於健康狀態。
巨氣與正氣之關係
在中醫理論中,巨氣與「正氣」概念相通,泛指人體抗病與修復之能力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意指巨氣充沛則外邪難以侵襲。其涵蓋範圍廣泛,包括:
- 宗氣:積於胸中,主司呼吸與氣血運行。
- 營氣:行於脈中,化生血液以濡養周身。
- 衛氣:行於脈外,溫養肌表並防禦外邪。
此三氣協同作用,構成巨氣之整體功能。
巨氣失調之病理表現
若巨氣虛弱或運行失常,則易致病變。例如:
- 巨氣不足:常見氣短乏力、易感外邪,甚則臟腑功能衰退。
- 巨氣鬱滯:氣機不暢,可現胸悶、脹滿等症,與情志失調或痰濕阻滯相關。
《內經》所述「巨氣乃平」,即強調需透過調攝精、氣、神,使氣血陰陽恢復平衡。
調理巨氣之法
中醫重視「治未病」,主張透過以下方式固護巨氣:
- 補益脾腎:脾為後天之本,腎為先天之本,二者為化生正氣之源。
- 疏通經絡:確保氣血運行無阻,如針灸、導引之術。
- 調和情志:七情過極易傷氣,故需保持心境平和。
綜觀之,巨氣為中醫理論中維繫健康之核心,其盛衰直接影響人體狀態,歷代醫家皆視調護正氣為治病養生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