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巨窌
概念源流
巨窌(拼音:jù liáo)為中醫學中具有多重涵義的重要名詞,其概念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時期。此名詞在不同中醫典籍中分別指涉脈診部位、經穴名稱以及經穴別名三種不同範疇的內容,展現了中醫理論體系中「同名異指」的典型現象。
脈學術語中的巨窌
在古典脈診理論中,巨窌屬於「三部九候」診法中的特定診脈部位。根據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記載:
- 定位:為「上部地」所在,具體位於兩頰動脈處
- 診斷意義:主候口齒之氣,反映口腔、牙齒相關臟腑功能的盛衰
- 經絡歸屬:與足陽明胃經密切相關,因胃經循行過頰部
- 臨床應用:古代醫家通過觸按此處動脈的強弱、遲數、滑澀等變化,判斷口齒疾病的病機性質
此診法在後世逐漸被寸口脈法所取代,但在某些特定病症診斷中仍有參考價值。
經穴名稱的巨窌
作為正式經穴名稱,巨窌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其詳細特徵如下:
穴位定位
- 標準位置:在面部,瞳孔直下(眼平視時),與鼻翼下緣相平處
- 解剖標誌:當眶下孔處,淺層有面神經顴支和眶下神經分布
- 取穴方法:正坐或仰臥位,目正視,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水平線交點處
經絡屬性
- 歸經:屬足陽明胃經
- 穴性:為陽蹺脈與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
- 五行屬性:屬土(胃經五輸穴中的「窌」類穴)
主治病證
-
頭面疾患:
- 面神經麻痺(口眼喎斜)
- 面肌痙攣(面風)
- 三叉神經痛(面痛)
-
鼻部病症:
- 鼻塞(鼻窒)
- 鼻出血(鼻衄)
- 鼻淵(鼻竇炎)
-
其他應用:
- 牙痛(齒痛)
- 目赤腫痛
- 口噤不開
刺灸方法
- 針刺:直刺0.3-0.5寸,局部有酸脹感
- 針感:可向四周擴散,有時可傳至下齒槽
- 注意:不宜深刺,以免傷及眶下神經血管束
配伍應用
- 配地倉、頰車、合谷,治口眼喎斜
- 配合谷、內庭,治牙痛
- 配迎香、印堂,治鼻塞不通
經穴別名的巨窌
在《針灸甲乙經》等古籍中,巨窌亦作為「絲竹空」穴的別名出現:
- 絲竹空定位:在眉梢凹陷處,屬手少陽三焦經
- 別名關係:此為古代「一穴多名」現象的體現,反映不同學派對穴位的命名差異
- 現代區分:當代針灸學已明確將巨窌與絲竹空區分為兩個獨立穴位
理論探討
從中醫理論角度分析「巨窌」的多重含義:
-
字義解析:
- 「巨」:指大、重要之意
- 「窌」:通「髎」,指骨隙孔穴
- 合稱表示「重要的骨隙穴位」
-
生理聯繫:
- 胃經穴位巨窌與口齒功能的關聯,體現「胃絡齒齦」的理論
- 位於面部「陽明多氣多血」之區,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
-
治療機理:
- 通過調節胃經氣血,治療面口部疾病
- 作為局部取穴,具有疏通經絡、祛風散邪之效
古今應用對照
時代 | 脈診應用 | 針灸應用 |
---|---|---|
古代 | 三部九候診法重要部位 | 治療口齒面疾要穴 |
現代 | 少用,主要用於特殊診斷 | 廣泛用於面神經疾病治療 |
此穴位在現代臨床中仍廣泛應用於面神經麻痺、三叉神經痛等疾病的治療,常作為主穴或配穴使用。其治療效果已得到多項現代研究的驗證,顯示其可改善局部微循環、調節神經功能等作用機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