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巨攪
巨攪為中醫經外穴之別名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後世醫籍亦稱其為「臣覺穴」。此穴位於人體背部,屬經外奇穴範疇,臨床應用雖不如十四經穴廣泛,然於特定症候調理中仍具獨特價值。
定位與取穴
據古籍記載,巨攪穴位置與臣覺穴相通,具體定位多參照背部特定標誌。後世醫家推測其或位於肩胛區,鄰近膀胱經循行路線,與臟腑背俞穴相呼應,可能與調節心氣、安神定志相關。
功能與主治
巨攪穴之主治功能,可從其別名「臣覺」窺見端倪。「臣」喻指心神之從屬,「覺」則有覺醒、調和之意,故歷代醫家認為此穴可寧心安神,適用於情志不暢、心悸怔忡等症。另因其位近背陽之位,或能疏通局部氣血,緩解肩背僵痛。
理論淵源
中醫認為,經外奇穴多為歷代醫家臨床經驗所累積,雖未歸入正經,卻與經絡系統有潛在聯繫。巨攪穴所在區域涉及督脈與膀胱經之交會,督脈總攝陽氣,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故刺激此穴可能透過陽氣調達與表裡相應之機轉,影響內在臟腑功能。
現代應用探討
當代針灸學對巨攪穴之研究較少,然其作為歷史文獻記載之特殊穴位,仍為部分流派所沿用。有學者提出,此穴或可與心俞、神門等穴配伍,強化鎮靜安神之效,然具體機理尚待進一步考證。
綜上所述,巨攪穴承載中醫古籍之經驗智慧,其定位與功能體現了傳統理論中「穴病相應」的辨治思維,值得深入探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