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叉手自冒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叉手自冒心
概念溯源
「叉手自冒心」首見於東漢張仲景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篇,原文記載:「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」此證候描述患者因發汗過度,出現雙手交叉按壓心胸部位的特定體位表現。
病機闡釋
此證核心病機為過汗亡陽,具體病理變化可分為三個層面:
- 陽氣耗傷:汗為心液,過度發汗直接損傷心陽,導致胸中陽氣虛衰。《傷寒溯源集》明確指出:「發汗過多,則陽氣散亡,氣海空虛。」
- 氣海空虛:胸中為宗氣所聚之處,《靈樞·邪客》稱其為「氣海」。陽氣虛損則氣海失充,出現「真氣空虛」狀態。
- 心失溫煦:心陽不振,失去對心脈的溫運功能,導致心下悸動不寧,《傷寒論》稱之為「心下悸,欲得按」。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組合包括:
- 主症:患者不自覺以雙手交叉按壓心胸部位(叉手自冒心)
- 伴隨症狀:心悸怔忡、胸悶氣短、自汗惡寒
- 體徵特點:喜溫喜按,按壓後症狀減輕
證候鑑別
需與下列證候相區分:
- 水氣凌心:雖有心悸,但多伴吐涎沫、頭眩,舌苔白滑
- 痰阻心脈:心悸胸悶,但多有痰多黏稠、舌苔膩濁之象
- 陰虛火旺:心悸伴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,無陽虛見證
治法方藥
仲景立桂枝甘草湯為治療主方:
- 組方原理:桂枝辛甘溫通心陽,甘草甘溫補益心氣
- 配伍特點:簡潔精當,體現「辛甘化陽」之法
- 現代應用:常用於心律失常、心神經官能症屬心陽虛者
後世發展出多種加減方:
- 兼氣虛者合生脈散
- 兼陰損者加龍骨、牡蠣
- 兼血瘀者佐丹參、川芎
理論延伸
此證反映了中醫重要理論:
- 形神統一:特定體位(叉手自冒)與內在病機(心陽虛)的對應關係
- 辨證求因:通過外顯症狀推求「過汗亡陽」的致病原因
- 治求其本:不單純制止心悸症狀,而是溫補心陽以治本
現代研究
現代中醫研究認為:
- 此證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相關
- 桂枝甘草湯具有調節心律、改善心肌供血作用
- 「欲得按」現象可能與內臟-體表反射機制有關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