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巨分

定義與部位
「巨分」為中醫經典記載之人體部位名,出自《靈樞·五色》。其位置在口角兩側之明顯紋理處,即口旁大紋所在。明代醫家張景嶽於《類經》註解中明確指出:「巨分者,口旁大紋處也。」此處紋理之形態與變化,在中醫望診中具特殊意義。

與經絡臟腑之聯繫
中醫認為,面部特定區域與全身經絡、臟腑存在對應關係。巨分屬「望面分部」之一,其異常變化可能反映下肢內側(股裡)之病證。《靈樞》提出「巨分者,股裡也」,揭示口旁紋理與大腿內側的關聯性,此為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司外揣內」理論之體現。

臨床意義

  1. 望診要點:巨分處若出現色澤晦暗、紋理加深或形態改變(如斷裂、歪斜),可提示大腿內側經氣運行不暢,或局部氣血瘀滯。
  2. 病機推論: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循行於口周,脾主肌肉,胃經下行過股。若巨分異常,或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,進而影響下肢氣血濡養。
  3. 古籍佐證:除《靈樞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等亦強調面部與肢體的遠端對應,此類診法為中醫「全息理論」之早期實踐。

延伸探討
巨分之診察需結合整體面色、唇色及舌象。例如:

  • 巨分泛青,伴舌下絡脈迂曲,或主寒凝血瘀於下焦;
  • 紋理模糊伴口唇淡白,多屬氣血虧虛,股裡失養。

此部位之觀察,體現中醫「以表知裡」的診斷思維,亦為針灸與內服藥治療提供辨證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