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巨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巨處
巨處為經穴別名,出自《醫學入門》,實指「五處穴」。五處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頭部,為臨床常用穴位之一,具有疏風清熱、明目醒腦之效。
穴位定位
五處穴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(督脈神庭穴)旁開1.5寸處,當頭部額區,具體位置在曲差穴上0.5寸。其解剖層次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帽狀腱膜,分佈有額神經分支及額動、靜脈分支。
名稱釋義
「五處」之名,一說因該穴位居頭部五官(眼、耳、鼻、口等)之樞紐,與五臟之氣相通;另說「五」為數之中,寓調和之意,「處」為居所,意指此穴能調節頭面氣血。而「巨處」作為別名,或強調其調節範圍廣泛,作用顯著。
主治功能
五處穴在《針灸甲乙經》中記載主治「頭風目眩,視物不明,鼻塞不聞香臭」。後世醫家擴展其應用,主要用於:
- 頭面疾患:頭痛、眩暈、目赤腫痛、鼻淵(鼻竇炎)。
- 神志病:癲癇、小兒驚風,因足太陽膀胱經「從巔入絡腦」,此穴可調腦神。
- 局部病症:前額脹痛、眉棱骨痛,屬經脈所過之主治。
針刺與配伍
針刺時平刺0.3~0.5寸,局部有酸脹感。臨床常配伍:
- 配百會、風池,治頭風目眩;
- 配合谷、迎香,療鼻塞不通;
- 配太陽、攢竹,緩解目赤疼痛。
古籍考證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五處穴「在督脈旁,去上星一寸五分」;《醫宗金鑒》述其「主治頭風目疾」。而「巨處」之別名,反映古代醫家對穴位功能的多維解讀,體現中醫理論中「一穴多能」的特點。
此穴與鄰近穴位如曲差、承光等同屬膀胱經頭部要穴,共司調節陽經氣血,為治療頭目疾患之重要樞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