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舉、按、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診脈三法:舉、按、尋詳解

舉法(輕取)

舉法為切脈三法之首,指醫者以輕柔之力將手指浮置於患者寸口脈皮膚之上。《難經》稱此法為"浮取",主要探查陽分與腑臟之氣。當運用舉法時,醫者手指力度約如三菽之重(菽即豆類,三菽約為三粒豆的重量),此力度可觸及淺表脈動。

從經絡理論而言,舉法所候為衛氣循行之層次,對應《內經》所云"浮脈候陽"。在臟腑定位上,舉法特別能反映心肺功能狀態,因心主血脈,肺主氣,二者皆屬上焦陽位。典型脈象如浮脈、洪脈、濡脈等,皆需以舉法辨識。

明代醫家李時珍於《瀕湖脈學》中強調:"浮脈法天,輕手可得,泛泛在上,如水漂木",正是描述舉法所得之脈象特徵。此法亦可用於判斷外感表證,蓋因邪在皮毛,正氣抗邪於外,脈多浮顯。

按法(重取)

按法與舉法相對,需施以較重力道按壓至患者寸口脈筋骨之間,古稱"沉取"。操作時指力約如十五菽之重,直達脈位深層。此法主要探查陰分與臟腑之氣,反映人體陰血及下焦狀態。

按法對應《內經》"沉脈候陰"之說,在臟腑辨證上,與肝腎功能關係密切。因肝藏血,腎藏精,二者皆屬陰臟,其氣沉潛。常見需用按法辨識的脈象包括沉脈、伏脈、牢脈等。

元代滑壽於《診家樞要》中指出:"重手得之,脈伏於肉下者,陰也,臟也,亦肝腎之應也",明確闡述了按法的診斷意義。此法在判斷裡證、虛證時尤為重要,如腎陽不足、精血虧虛等證,脈多沉細無力。

尋法(中取)

尋法介於舉按之間,指力約如九菽之重,不輕不重,委曲求之。《脈經》稱此為"中取",主要候脾胃之氣及陰陽調和狀態。因脾胃屬中焦,為氣血生化之源,其脈當在血肉之間從容和緩。

尋法操作最需醫者心手相應,通過細微調整指力,探求脈象真相。明代李中梓於《醫宗必讀》中描述:"中而取之,其脈應於血肉之間者,陰陽相適,沖和之應",強調尋法對判斷脾胃功能的重要性。

此法特別適用於辨識緩脈、弦脈、滑脈等反映氣機運行的脈象。當脈象在舉按之間變化微妙時,如濡弱脈或微脈,更需運用尋法反覆推尋,方能得其真諦。

三部九候與舉按尋

舉、按、尋三法在臨床應用時,需配合寸關尺三部共同構成完整的診脈體系。每部皆需依次運用三法,故有"三部九候"之說:

  1. 寸部:舉法候心肺,按法候胸中,尋法候上焦氣化
  2. 關部:舉法候肝膽,按法候脾胃,尋法候中焦運化
  3. 尺部:舉法候腎陽,按法候腎陰,尋法候下焦根本

清代周學海於《脈簡補義》中進一步發展此理論,提出:"舉按尋者,持脈之大綱;浮中沉者,辨脈之捷徑"。三法交替運用,可全面把握脈象的深度、強度與形態變化,為辨證論治提供精確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