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局部選穴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局部選穴法

局部選穴法為針灸選穴法之一,指在病變部位附近或直接於患處選取穴位進行治療。此法源於《黃帝內經》所載「以痛為輸」、「隨而調之」的治療原則,強調就近取穴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適用於體表局部病變,亦能改善內臟及深部組織疾患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經絡系統內聯臟腑、外絡肢節,當局部出現病變時,經氣運行受阻,形成「氣滯血瘀」或「經絡不通」的病理狀態。透過在患處附近取穴,可直接刺激經氣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的效果。此理論與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「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」相契合,體現「就近祛邪」的治療思想。

臨床應用

  1. 體表病變

    • 頭面部:額痛取印堂、攢竹;牙痛取頰車、下關。
    • 四肢關節:膝痛取膝眼、陽陵泉;肩痛取肩髃、肩髎。
    • 軀幹部:腰痛取腎俞、大腸俞;脅痛取章門、期門。
  2. 內臟疾患

    • 雖病位在內,然透過經絡聯繫,局部選穴仍可奏效。如胃痛取中脘、梁門;心悸取膻中、巨闕,皆屬「俞募相配」之局部應用。
  3. 特殊病證

    • 皮膚瘡瘍、癤腫可於患處周圍施「圍刺法」;風寒濕痹直接於痛處施溫針或艾灸,均屬局部選穴之延伸。

學術延伸

局部選穴常與「循經選穴」、「辨證選穴」結合運用。如《針灸大成》強調「局部與遠道相呼應」,例如膝痛除取膝眼外,可配足三里以強化脾胃經氣,體現「標本兼治」之思維。此外,阿是穴(壓痛點)的應用亦屬局部選穴範疇,廣泛用於筋傷及痹證治療。

此法不僅適用於針刺,亦見於艾灸、拔罐等外治法,展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