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叉喉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叉喉瘤
叉喉瘤為中醫喉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張宗良所著《喉科指掌》卷六,其記載:「叉喉瘤,亦有生於關外。」意指此症可發於咽喉關內或關外部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叉喉瘤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痰火,上攻咽喉,致使氣血瘀滯,結聚成瘤。風熱外襲,初起多見紅腫疼痛;若兼痰火內蘊,則腫塊堅硬,日久難消。此外,情志不遂、飲食不節等因素,亦可能導致氣機不暢,加重痰瘀互結之勢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咽喉腫痛,局部可見腫塊突起,色紅或暗紅,觸之或有硬結,嚴重者可影響吞嚥與呼吸。若風熱偏盛,多伴發熱、頭痛;痰火內結者,則見痰多黏稠、口乾苦等症。
治療原則
《喉科指掌》提出以「疏風解毒」為主要治法,方選普濟消毒飲加減。此方出自《東垣試效方》,原治大頭瘟,後世擴展用於風熱壅盛之咽喉腫痛。其組成以黃芩、黃連清熱瀉火,連翹、板藍根解毒消腫,升麻、柴胡疏風透邪,陳皮理氣化痰,可隨證加減玄參、桔梗等利咽之品。
若痰火膠結,可佐以消瘰丸(玄參、貝母、牡蠣)軟堅散結;氣滯血瘀明顯者,酌加丹參、赤芍等活血化瘀。外治方面,可配合吹喉散(如冰硼散)局部清熱消腫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襲喉:腫痛驟起,色紅灼熱,伴惡風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普濟消毒飲加荊芥、防風。
- 痰火鬱結:腫塊硬實,痰多黏稠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化痰散結,方用黃連溫膽湯合消瘰丸加減。
- 氣滯血瘀:腫塊暗紅,刺痛固定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行氣活血,方選會厭逐瘀湯加減。
叉喉瘤之論述,體現中醫從整體辨證出發,結合局部病變特點,以內服外治並舉調理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