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疽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疽瘤
疽瘤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明代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卷二,載其「連生肩膊」,特徵為瘤體多發、局部瘙癢劇烈,觸之若有蟲行,破潰後可見內藏赤色蛆樣蟲體。此症屬「蟲瘤」範疇,與濕熱毒邪蘊結、氣血瘀滯相關,好發於肩膊等肌腠疏鬆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疽瘤成因多由外感濕熱毒邪,或內傷飲食勞倦,致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。濕熱久蘊,化生蟲毒,與氣血相搏,結聚皮肉之間,形成瘤體。其「癢如蟲行」之症,乃蟲毒竄動、擾及經絡所致;破後見蟲,則為濕熱腐肉生蟲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瘤體特徵:初起為皮下結塊,數枚並生,質地柔軟或堅硬,漸增大。
- 局部症狀:患處奇癢難忍,捫之可感蠕動,或伴灼熱疼痛。
- 潰後見症:瘤體破潰後,流出穢濁膿血,夾雜紅絲狀蟲體,形似蛆蟲。
治療方法
傳統以手術切除為主,配合內服清熱解毒、殺蟲化瘀之劑。
- 外治:早期可敷貼蟾酥錠或紅升丹以蝕腐消瘤;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- 內治:方選黃連解毒湯合烏梅丸加減,清熱燥濕、安蛔殺蟲;若氣血瘀甚,佐以血府逐瘀湯活血通絡。
古籍考據
除《外科正宗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「蟲瘤」治法,強調「去腐生新」為要,與疽瘤證治相通。此類病症反映中醫對「蟲毒致病」的獨特認識,結合外科手法與內服藥,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