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疽是一種中醫病名,指氣血被毒邪所阻滯,並在肌肉和骨骼之間形成瘡腫。這種病在《五十二病方》中有所提及。根據《靈樞.癰疽》,疽是由於熱氣積聚,導致肌膚下陷,筋髓枯竭,五臟內連的血氣耗盡,並在瘡下形成,筋骨和肉都無存,因此被稱為疽。疽的特點是瘡腫深重,皮膚上下像是牛頸的皮一樣堅硬。在宋朝以前,疽只指無頭疽,直到宋代的《衛濟寶書》中首次記載了有頭疽。現在中醫將疽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,根據疾病的早期症狀可進一步細分。有關疽的證候和治療方法可以參考相關的文章。

疽的症狀主要包括局部皮膚紅腫、疼痛,並有膿液滲出。在嚴重的病情下,可能會出現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狀。

治療疽的方法主要包括內服中藥、外用中藥、針灸、拔罐等。內服中藥可以使用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的中藥,例如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大黃、丹參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等。外用中藥可以使用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作用的草藥,例如黃連、黃柏、紫花地丁、馬齒莧、大青葉等。針灸可以起到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的作用。拔罐可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。

預防疽的方法主要包括保持皮膚清潔、避免接觸毒物、增強體質等。保持皮膚清潔可以減少細菌感染的機會。避免接觸毒物可以減少毒素侵入人體的機會。增強體質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,減少疾病的發生。

如果疽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局部組織壞死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果出現疽的症狀,應儘早就醫,以避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