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拘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拘攣

證名,指四肢筋脈拘急攣縮,屈伸不利之證。首見於《素問·繆刺論》,亦作「痀攣」。其病機主要與肝血不足、筋脈失養,或外邪侵襲、經絡阻滯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血虧虛,筋失所養
    《雜證會心錄·攣證》指出:「拘攣屬肝,肝主身之筋也。」肝藏血,主筋,若陰血耗傷,則筋脈失於濡潤,導致攣急不舒。如《內經》所言:「血氣皆少則無毛,瘦則筋急而攣。」精血充足者,縱有外邪侵擾,亦不易發為筋脈拘急之證。
  2. 外邪侵襲
    風寒濕熱之邪客於經絡,阻滯氣血,使筋脈收引而拘攣。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則氣收,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。」風邪善行數變,濕性黏滯,與寒相合則加重攣急;若濕熱蘊結,則筋脈弛縱與攣縮並見。
  3. 瘀血阻絡
    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,阻礙氣血運行,筋脈失養而拘攣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:「瘀血阻絡,筋脈失榮,可致肢體攣急。」

辨證論治

  1. 養血滋陰,柔肝舒筋
    陰血虧虛者,治宜補血榮筋,方如四物湯加減,或芍藥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),以酸甘化陰,緩急解攣。
  2. 溫經散寒,祛濕通絡
    風寒濕邪所致者,可用獨活寄生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祛風濕、益肝腎;若寒甚,佐以烏頭湯(《金匱要略》)溫經散寒。
  3. 清熱除濕,活血通痹
    濕熱阻絡者,選用當歸拈痛湯(《醫學啟源》)清熱利濕;瘀血明顯者,以身痛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活血通絡。

相關疾病

拘攣常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(痹證)、腦血管意外後遺症(中風偏枯)、肌強直症(筋痹)等疾患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,審因論治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述》卷十二:「拘攣則急多緩少,寒多熱少,經謂寒則筋攣是也。其治莫如養血溫經,使陽氣以和柔之,陰津以灌溉之。」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:「攣急之證,多因血不養筋,宜從肝論治。」

此證與「攣」相關,但拘攣更側重於筋脈拘急的病理表現,臨床需細辨虛實寒熱,以定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