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拘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拘苛

證名,指筋脈拘急、肌肉沈重之證候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筋肉拘苛。」王冰註解:「拘,急也;苛,重也。」《類經·運氣類》進一步闡釋:「筋肉得寒則為急痺,故筋急肉苛。」此證多因外邪侵襲,或氣血失調,導致筋脈失養、肌肉滯重,屬中醫「痺證」「筋病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凝滯:寒性收引,易使筋脈攣急,氣血凝澀,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則氣收。」寒客經絡,則筋肉拘急,伴見冷痛、畏寒。
  2. 濕邪困阻: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,肌肉失於濡養而現沈重麻木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濕盛則筋脈弛長,而肉苛重。」
  3. 氣血不足:肝主筋,脾主肌肉。若肝血虧虛,筋失所養,則拘急;脾虛濕盛,肌肉失運,則沈重乏力。
  4. 痰瘀阻絡:痰濁、瘀血內停,阻滯經脈,氣血不暢,亦可致筋肉拘急、局部頑麻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筋脈拘急:肢體屈伸不利,甚則抽掣疼痛,如「轉筋」「攣急」。
  • 肌肉沈重:肢體酸困重著,活動遲鈍,或如裹濕布,久坐加重。
  • 兼證:或見惡寒、肢冷(寒邪);或見腫脹、苔膩(濕邪);或伴眩暈、乏力(氣血虛)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強調外邪與氣血失和為病機,如《靈樞·經筋》言: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。」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肉苛者,營衛俱虛,肌肉不仁。」提示虛實夾雜之候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濕痺:拘急重著,遇寒加劇,苔白膩,脈弦緊。
  2. 氣血兩虛:筋肉萎弱,麻木不仁,面色無華,脈細弱。
  3. 痰瘀阻絡:局部硬結刺痛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以擬治法。古籍所載多從溫通、祛濕、養血等法著手,如《傷寒論》用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,《醫林改錯》以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通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