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拘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拘急

定義與源流
「拘急」為中醫證候名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指肢體或局部肌肉筋脈緊縮牽引,屈伸不利之狀。其特徵為緊繃、拘攣感,輕者活動稍受限,重者僵硬難伸,常見於四肢及少腹,屬「筋病」範疇,與肝主筋、脾主肌肉、腎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

    • 風寒濕邪:風性善行數變,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三者合邪易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失養而拘急。《靈樞·經筋》云: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。」
    • 暑熱傷津:暑邪耗氣傷津,或熱極生風,燔灼肝經,致陰液虧損,筋脈失濡而攣急。
  2. 內傷虛損

    • 血虛不榮:肝藏血,血虛則筋脈失於濡潤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:「凡陰虛血少之輩,不能養營筋脈,致抽攣僵仆者。」
    • 陽虛寒凝:腎陽不足,少腹失於溫煦,膀胱氣化不利,可見少腹拘急,伴小便不利、腰冷痛,如《金匱要略》「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腎氣丸主之。」
    • 津液耗傷:吐瀉過度或熱病傷陰,津液虧耗,筋脈失潤而拘急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熱邪劫陰,風動拘攣」。

臨床表現與分類

  1. 四肢拘急

    • 手足筋脈緊縮,屈伸困難,或伴麻木疼痛。
    • 實證:多因外感風寒濕,症見拘急驟發,遇寒加重,苔白膩,脈浮緊。
    • 虛證:血虛或肝腎不足者,拘急反覆,勞累後加重,舌淡脈細。
  2. 少腹拘急

    • 下腹緊繃牽掣,常連及腰脊,多屬腎陽虛衰,膀胱氣化失司,或下焦蓄血所致。
    • 如《傷寒論》少腹拘急、煩滿,為瘀熱互結;《金匱要略》則強調腎氣丸證之「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」。

治法與方藥舉隅

  • 祛邪通絡:風寒濕者用羌活勝濕湯;暑熱傷津用白虎加人參湯
  • 養血柔筋:血虛者選四物湯加木瓜、甘草;肝陰不足用一貫煎
  • 溫陽化氣:腎陽虛者投腎氣丸;少腹寒凝用暖肝煎
  • 活血舒筋:瘀血阻絡者予活絡效靈丹合芍藥甘草湯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筋脈受風冷,則攣急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拘急屬筋,強直屬風。」強調辨病位與病性之異。

與其他證候鑑別

  • 痙病:以項背強直、角弓反張為主,病勢急重,多因熱極生風或陰血大虧。
  • 痹證:以關節腫痛為重,拘急為伴隨症狀,病機側重氣血痹阻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