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救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救陽

救陽為中醫治法之一,專指針對「亡陽證」所採取的緊急救治措施,旨在挽回人體即將耗竭的陽氣,恢復生命機能,故亦稱「回陽救逆」。此治法核心在於溫補元陽、峻補命火,以挽救垂危之陽氣,適用於陰寒內盛、陽氣暴脫之危重證候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陽氣為生命之根本,具有溫煦、推動、固攝等作用。當陽氣極度衰微,呈現「亡陽」狀態時,可見四肢厥逆、冷汗淋漓、面色蒼白、脈微欲絕等症狀,甚則神昏、呼吸微弱。此證多因重病久病、大汗大瀉、或寒邪直中三陰所致,病機關鍵在於「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」。

治法與方藥

救陽治法以「回陽固脫」為原則,常用辛熱溫裡之品,峻補陽氣,驅散陰寒。代表方劑如:

  1.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主用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,溫腎回陽,適用於少陰病陽氣衰微之四肢厥冷、脈沉微者。
  2. 參附湯(《正體類要》):以人參大補元氣,附子回陽救逆,用於陽氣暴脫、氣隨陽脫之危候。
  3. 通脈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於四逆湯基礎上加重用薑、附,並增蔥白,專治陰盛格陽、真寒假熱之證。

藥材特性

  • 附子:大辛大熱,通行十二經,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,能峻補命門之火,散寒止痛。
  • 乾薑:守而不走,溫中散寒,與附子相伍可增強回陽之力。
  • 人參:益氣固脫,與附子配伍可「陽氣陰血同救」,適用於氣陽兩脫之證。

辨證要點

救陽治法需嚴格辨識亡陽證候,與「亡陰證」相區別。亡陽者,汗冷肢厥、脈微欲絕;亡陰者,身熱煩躁、汗黏如油、脈細數無力。若陰陽俱脫,則需參附湯合生脈散,陰陽並救。

臨床應用

救陽法常見於現代醫學之休克、心力衰竭、急性循環衰竭等危急重症,中醫通過溫陽固脫,調整機體陰陽失衡,以恢復臟腑功能。然須注意,亡陽證病情兇險,用藥需及時、劑量得當,非尋常溫補之法可比。

此治法深刻體現中醫「陽主陰從」之思想,強調陽氣在生命活動中的主導作用,為中醫急救學之重要範疇。